2021年04月09日
评论数(0)曾几何时,滴滴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线上叫车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一夜间改变了传统的路边拦车方式。眼下在跨界造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已成为国内出行领域巨头的滴滴也启动造车项目,成为搅动汽车行业的"大鲶鱼"。
其实滴滴筹划造车不是一天两天了,2018 年,滴滴就和理想汽车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桔电出行,并开发过一款纯电动 MPV,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正式量产。2019年11月,滴滴还和比亚迪成立过合资公司,打算涉足整车制造。2020年11月,滴滴又和比亚迪联合推出了D1定制网约车。
一、"大鲶鱼"挤进造车行列
现在网约车市场经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战国时代"已经结束,市场集中度大大增加,目前滴滴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日均订单超过200万。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滴滴出行以市值3600亿元位列第10位。
目前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滴滴已占据国内出租车叫车软件市场99%的份额。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江湖地位看似非常稳固,其实仍危机四伏。国内网约车出行量近五年增速达97%,但共享出行在整个交通占比仍然较低,滴滴虽然规模最大,不过其市场渗透率很低。
现在BAT等各路资本进入市场,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大牌车企和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也看好网约车市场。传统汽车有实力,有汽车品牌支持,还有本地优势,这都是滴滴平台比不了的。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表示,车辆本身就是移动出行的载具,作为车辆生产者,汽车企业具有入局网约车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车企频频布局网约车,貌似平静的水面上其实波涛汹涌。"汽车+互联网"PK"互联网+汽车",谁是赢家目前还不得而知。
滴滴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交通运输公司,而互联网行业都是赢家通吃的模式,要么就是行业第一,要么就被市场无情淘汰,这个属性也要求滴滴站到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不能在竞争中落了下风。
二、互联网出行前景诱人
近年来,由于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网约车市场增长趋势越来越快。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资料,2016-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快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稍有下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较2020年3月增长298万,占网民整体的36.9%。
出于节能减排的要求,2019年全国已有约50万辆新售新能源汽车注册为网约车,占网约车数量的30%,海南、深圳、太原等许多地方都要求出租车2020年底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汽车。今后中国出行市场发展方向就是将互联网+出行、AI+出行、共享新能源汽车紧密联系在一起。滴滴无疑也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提前布局造车,以抢占市场先机,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另外,高昂的补贴投入使滴滴等企业始终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2018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共计投入113亿元,美团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支出高达44.63亿元。
滴滴与高德、美团、哈啰等聚合打车平台都是采用在各个城市与第三方的租车公司合作的模式,同质化竞争非常明显。如果滴滴能够提供自己生产的营运车辆,就可以减少对第三方租车公司的依赖,降低成本。
Robotaxi是使用自动驾驶技术代替人工驾驶行为的出租车服务,是降低整个出行服务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预计到2030年可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2035年其渗透率预计可达20%-30%。根据通用汽车的研究,到2025年,通过自动驾驶可将当前3美元/英里的共享出行成本大幅削减至1美元/英里,通过规模化运营摊薄成本,在2030年之后,Robotaxi的出行里程在汽车总体出行里程中占比将达到75%。
滴滴将目光聚焦于定制网约车,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网约车平台和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开展 Robotaxi 业务作准备。
目前我国互联网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而三、四线城市仍有待挖掘。据预测,2022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前景诱人。
三、滴滴造车优势明显
作为国内移动出行领域先行者和领跑者,滴滴本身就属于汽车相关产业的范畴,加上滴滴在定制网约车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软硬件经验,与其他跨界造车的企业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万事俱备,只需在争取资金和争夺人才上发力了。
滴滴的融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从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一共经历了21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千亿美元。2016年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公司苹果斥资10亿美元战略投资滴滴出行;阿里、腾讯、富士康和资本巨鳄软银等都参与了滴滴的投资;国有企业中国邮政、国机汽车等也是投资者。
今年1月,滴滴刚刚完成一轮3亿美元的融资,加上2020年5月公开披露的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的超5亿美元融资,滴滴已累计获得超8亿美元投资。据外媒最新报道,滴滴自动驾驶部门还计划要再筹集5亿美元,用于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量产,并投资芯片等技术。
近日又频频传出关于滴滴上市的传闻,3月24日,有媒体报道,滴滴可能选择美国上市(IPO)而非中国香港,预期估值1000亿美元。另有消息称,滴滴考虑在美国上市后,于香港二次上市,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交表、三季度在港交所完成上市,目标估值超过600亿美元。据悉,除了公开募股IPO的方式,滴滴还有可能SPAC(壳公司)的方式借壳上市。
目前滴滴的造车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组建。据称,曾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可能会加入滴滴。朱江先后在华晨宝马、雷克萨斯、蔚来等公司工作,有多年车企工作经验,现就职于福特中国。虽然朱江随后否认将加入滴滴,但滴滴将开始"挖人大战"已经没有悬念了。
滴滴还拥有大量网约车各时段各地段的行驶、驾驶、路况数据乃至司乘数据,2020年5月,滴滴平台的月活跃人数高达5439万人,掌握着巨大的流量入口,这些都是传统车企和其他跨界造车企业所不具备的。滴滴的定制网约车可以通过用户体验,根据反馈不断完善提升产品,为未来实现无人驾驶做准备。
四、滴滴的"野心"有多大
滴滴造车在模式上可能既不会像小米等企业一样成立全资子公司造车,也不会采用之前D1以车企为主导的方式,而是采用压力更小的代工+供应商模式。
滴滴创始人、CEO 程维曾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也就是说信息、交通和能源三网融合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最大的趋势和变革之一。而新能源汽车就是能源互联网与交通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新产物。
智能电动汽车将成汽车产品竞争主战场,更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 AIoT 最重要 的产品平台。而在网约车行业接下来的竞争中,技术迭代和服务品质优化越来越重要。由于电动车结构相对简单且动力差异不大,传统燃油车所需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大件不 再是关键,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内的软件定义的智能化水平将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滴滴的产品也与传统的汽车以驾驶者为核心不同,而是以乘坐者为核心。以滴滴花费3年时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第一款定制网约车D1为例,这是首代专为共享出行场景"由内到外"重新设计研发的汽车。D1围绕网约车乘客与司机的体验进行了全新设计,具有奥迪A6级空间,乘客下单后可以在滴滴APP调节车内空调温度、风量、座椅加热等功能。
并且后排还配备电滑门,给乘客更好的上下车体验,在安全方面D1 搭载了AEB系统,急行遇障时会自动刹车,保障司乘安全,这也是首款搭载AEB系统的网约车。
D1补贴后售价15.18万元,续航418KM,解决了电动车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
与其他跨界造车企业干打雷不下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D1首季度销量已达5000台。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滴滴将造出来的车出售给租赁公司,然后由租赁公司租给网约车司机,根本不用担心销量,这也是滴滴与普通造车企业相比一个独特的"杀手锏"。
程维在 D1 发布会上作了规划,滴滴的定制网约车会一直迭代,到 2025 年,定制版网约车 D3 将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 100 万台,到 2030 年,D 系列将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滴滴不仅要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定制网约车的共享出行平台,更是要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改造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在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让所有人不用买车就可以拥有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服务。直白地说,滴滴要走一条自己的路,从而让传统车企和其他各式各样跨界造车的企业无路可走。
让"天下无车"!滴滴"野心"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