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那些事

互联网那些事

公告

有态度 够深度

统计

今日访问:8305

总访问量:14093014

今天,你被外卖杀熟了吗?

2021年03月16日

评论数(0)

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撰文/三金

各大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历来有之,相关的事件的消息也是层出不穷,前有”漂移神父“撰文控诉自己被杀熟,同样的餐品,开通会员后反而更贵,后有复旦教授打车八百余次进行调研,得出“苹果、安卓不同价”。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数据算法已经完全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神不知鬼不觉的将消费者拉入“陷阱”,“杀熟”成为了一种常态。

那么大数据杀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美团、饿了么这些平台又是如何是实现杀熟的?对于大数据杀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实际上,大数据杀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选择了68种畅销的DVD进行价格测试。

亚马逊根据潜在用户额度人口统计资料、购买历史、用户上网行为、用户消费画像等,将这批DVD光盘进行了差别定价。

正是通过这个策略,这批试验的DVD毛利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315点名!这个被万众唾弃的恶行,是该管管了

“神父”开始猜测是否是因为骑手过少、用餐高峰引起了算法波动,但是“神父”等待了40分钟之后,配送费依旧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六块钱。

315点名!这个被万众唾弃的恶行,是该管管了

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址、同一家店、同一个时间节点下单,仅仅是因为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却呈现不一样的结果,这就是妥妥的“杀熟”。

倘若用大数据杀熟进行检索,你可以看到许多消费者对平台的杀熟行为进行气氛的吐槽,同样的地点和终点,打车价格不一样,同样的商品和地址,价格不一样......,不仅仅是美团外卖,饿了么、滴滴、京东,杀熟存在于每一个拥有算法的地方,成为和行业通病。

还记得2016年,原快播CEO王欣为自己辩护的“金句”,即“技术无罪”。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利用算法来分析用户的购物习惯,从而给用户打上标签,最终呈现价格上的差异。

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问题,包括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流量算法等。

因为在购物平台中,最终支付的价格往往受优惠券和会员身份影响,用户对价格的判断可以通过货比三家进行判断,“邮费”也很少因为距离(边远地区除外)受到影响,所以在电商平台中,用户的价格敏感较高。

而这一点,就被外卖平台抓住并加以利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杀熟不仅仅在此处有所体现,是基于你的行为习惯开始分析的。

315点名!这个被万众唾弃的恶行,是该管管了

每一个人背后,都被一套特定的算法所“操纵”,而企业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只是说,这种策略往往是有“恶”与消费者的。

制衡:算法不是收割的镰刀

假设认真维权,也要面临取证困难,较多时间成本的困境。

315点名!这个被万众唾弃的恶行,是该管管了

而早在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总局赶在双十一之前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意见征求稿)》,在这个文件中,直接点名了大数据的行为。

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拿着算法当收割的镰刀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杀熟”日子也到头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