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

智能相对论

公告

统计

今日访问:1089

总访问量:1651988

不谈长生不死,我们要如何看待思维移植

2018年05月07日

评论数(0)

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人类对于长生不死有着一种执念。从古时候各朝皇帝沉迷炼丹,到现代社会里AI、基因工程、冷冻人体等技术的发展,似乎都在表现着人们对长生的渴望。

人类要如何实现生命不朽?除却现代科技提供的基因克隆的方案,美国人玛蒂娜还提出了“思维克隆人”的想法——以人们留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中的数字痕迹(思维文件),包括聊天记录、照片和视频等数据为基础,通过与人类大脑功能相同的复制品“思维软件”产生和本人相近的人类意识,这就是被克隆的思维。

也就是说,通过思维的移植,人们可以长生不死。最近,有一家公司就涉足了这一领域,美国初创科技公司NECTOME试图通过手术来“上传大脑”,将思想实现永久化的数字保存。目前,已经有25个人交了一万美元的订金预订了该服务。

毫无疑问,如果记忆可以上传,思维可以移植,这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当《记忆大师》的电影情节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呢? 

脑痴呆的终结者

使用思维移植,将有利于所有晚期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患者,思维与身体的剥离意味着人们的意识留存时间将会延长,将死的人也拥有了等待医学进步的成本,这与冰冻人体相似,不同的是,思维移植的受益者在身体不受自我支配后依然能继续与社会进行交互。因此,这项技术对于脑痴呆患者的意义尤为重大。

阿尔茨海默症夺去了许多老人的正常智力,却不会对老人的躯体有所损伤。这类患者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分载到计算机上,他们就可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自我意识。

这有些像人造心脏分载了患者心脏的工作,在新的心脏供体被找到之前,人造心脏会一直维持患者的生命。最终,阿尔茨海默患者可以重新将自己的思维传至已经治愈的大脑。即使身体还在治疗,但患者可以继续与家人交互。

受益的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还有智力障碍儿童。在我国,每年新生儿智障人数约为110万,而介于智障与正常之间(一般以智商低于70为确认标准)的“边缘智障”人群则更加庞大,约有数千万之巨。

一般来说,智力障碍的患病原因有4种。即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等;分娩时产伤,包括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等;最后就是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而对于不可逆的脑部损伤,目前医疗领域上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如果能够把患者的意识剥离下来,然后利用再生医学恢复大脑损伤,利用基因编辑重新编辑体内基因,似乎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思维的太空旅游

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埃隆·马斯克说过,“历史可以分为两条道路。第一条是我们将永远被限制在地球上,直到我们面临一些灭绝事件。另一条是成为太空物种、多行星物种。我认为第二条道路是一条更加令人振奋的未来。”

自人类首次飞上太空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至今也只有极少部分人进入过太空。目前,个人想要上太空,就必须支付高昂的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7亿元),这是普通人难以承担的。

目前,一些公司正努力开发太空旅行项目,让许多普通人可以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但是,送人上太空还是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重力、人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太空里的进食和排泄,以及如何返回等等。

事实上,我们不必这么麻烦,如果思维可以移植,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姿势”登上太空,让我们的意识先上去。

比起将人带入太空,将载有某种信息的芯片带上太空会更加容易。NASA的探测器InSight将于2018年11月份在火星地面着陆,与此同时,2429807个名字也被带上了太空。而将这些名字带上火星的是一块只有0.8平方厘米的硅晶片,其通过一个电子束来形成成行字母。 

神助攻在哪里

上月,广州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细胞命运的密码,可以让细胞“返老还童”,让细胞从成年体细胞状态回到可以定向分化的多能干细胞状态,为再生医学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再生医学的优势在于通过改善再生微环境,患者借助自身的再生修复能力引导再生,再生后的组织是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就在今年,34岁的卵巢早衰患者方女士在南京鼓楼医院产下健康的男宝宝。这是全球首例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的婴儿。

再生医学的发展让思维移植有了医学基础。将来,随着再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构建合适的微环境,人体组织都有可能进行再生——这也意味着思维移植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健康的大脑。

而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上也功不可没。人体组织如何再生?科学家们总是在不同生物的身体上找切入口。比如涡虫。涡虫是一种微小的虫子,拥有超乎想象的再生能力,当它被拦腰切断以后,能重新长出完整的身体。这种能力使得它们成为再生医学的热门研究对象。

但庞大的数据让科学家们很是心累。受到进化论的启发,美国塔夫斯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AI系统,有助于充分挖掘浩如烟渺的发育生物学实验数据,并且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

而在最近,科学家们又开始利用人工智能观察水螅的行为。水螅是一种与水母和珊瑚有关的微小动物。在过去,研究人员研究了该动物的神经系统,找出了它大脑的哪些部分促使了它的行为,现在,研究人员们利用AI来追踪所有的这些行为。

该小组使用了AI算法,自动注释水螅的行为,包括所有的摆动、枢轴、伸展和弯曲。他们了解到,无论环境条件如何,例如光照、温度或附近食物的数量,这些物种实际上只参与了六种基本的行为。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周围的环境变化再复杂,水螅仍能像往常一样继续工作。而利用这点,如果能发现水螅的神经系统是如何与行为相连接的,我们或许能够让被剥离了意识的大脑承受更佳极端的治疗环境。包括冷冻技术、电力刺激等等。

思维移植的重重壁垒

不可否认,思维的移植一定会牵涉到伦理问题。现存医疗领域内,关于BCI(脑机接口)的人体试验包含了知情同意、利益、风险分析等环节,但目前并没有合适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来规范未来BCI广泛应用后的种种问题。

思维的移植也会面临安全性、隐私、“读心术”、“记忆操纵”等质疑,尤其在思维的植入过程中,意识是否能保持其完整性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在电影《记忆大师》中,主人公就因为植入了错误的记忆而引发了一连串的风波。

而更可怕的是,为了保持思维和记忆的完整性,进行这样一项意识剥离手术,大脑似乎得保持着鲜活的状态,而一旦剥离开来,没有了意识的机体究竟还算不算一条真正的生命呢?而在活着的状态下剥离意识,似乎更像一场带有高科技色彩的安乐死。

NECTOME试图通过手术来保存人类的记忆,而这个手术需要在大脑存活时接受一种致命化学药物的注射。也就是说,参与者是在活着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一位神经学家评论道,“这看起来就像这家公司为了储存大脑而诱导他们自杀。”

除了伦理问题,还有医学上的问题。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记忆将存在于死亡的人体组织中。玛蒂娜在《虚拟人》一书中也抛出问题,人类躯体死亡,思维是否有可能继续存在,从而实现思维不朽?

最后智能相对论(aixdlun)还想说一个哲学问题,保存我们的大脑和思维真的有必要吗?真正值得流芳百世的思想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中才会显现出来,曹雪芹“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文字作品又何尝不是他们思想的表征。如果利用科技就能保存思想,我们又要如何津津有味地去咀嚼前人的文化传承。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智能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