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被剥离的传闻终于坐实,而收购方也与媒体近日猜测的有些差别。
近日,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荣耀的收购协议,完成对于荣耀业务的全面收购。华为称,此后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也不会参与经营和管理决策。
据天眼查APP显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股东分别是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占股权98.6%,和深圳市国资协同发展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占股权1.4%。
华为出售荣耀的目的也许很简单,先求生存。芯片断供后,华为在自研芯片上更加投入,而作为子品牌的荣耀,分离后或许能够依靠高通、联发科等继续存活。要知道,国内手机大厂小米、oppo以及vivo等都是与高通、联发科合作才能完成智能手机的生产的。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难道国内手机厂商就无法摆脱对高通和联发科的依赖吗?为什么它们不投入到自研的队列呢?
一、自研芯片重技术,开放芯片重营销
从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华米ov”取缔了“中华酷联”的时代。
据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显示,目前以手机出售量为依据,排在全球前五的分别是三星、华为、小米、苹果和vivo,oppo紧随其后排在第六位。
那么今天我们就借助这六家手机大厂来分析智能手机市场。首先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构成的两组:
第一是三星、苹果和华为组成的自研组,在它们的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自主研发的芯片,在消费者的眼中,或许它们身上科技的味道会更重一些。
其中,三星和苹果的自研芯片,从设计-制造-封测等都相对成熟完整,在一些能力不足的方面也能通过与外界代加工工厂合作完成,而华为与它们相比却缺少了制造环节最重要的光刻机,在与代加工工厂合作的业务上也受到限制。
自研组在市场上往往会透露出有实力、更高端,往往在无形中给品牌增高定位,当然,市场上也确实如此。
第二是小米、vivo和oppo组成的开放组,这部分智能手机是与高通、联发科合作,通过购买它们对外开放的芯片来制造生产手机。
这三家能够成为国内智能手机的主流都离不开一个词——营销。
比如,它们在营销的广告词上下足了功夫。小米:“为发烧而生”彰显的是一种品牌力量;oppo:通过“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来突显快充的优势,通过“这一刻,更清晰”突显更高更清晰的像素;vivo:“照亮你的美”突出相机的美化功能。
开放组往往不会刻意强调在内核上的技术,更多的是展示其功能性或者品牌的力量。
二、自研芯片未果,相机和形态被消费者吐槽
在自研组中,苹果的芯片从设计到量产基本齐全,但是苹果并不对外开放自己的芯片,只是自给自足。三星也在芯片这方面也有足够的能力,还拓展代加工这一业务。因此这两家公司受外在的因素影响相对较低。
而华为因为缺少光刻机,所以无法独立完成芯片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步骤,这便是华为的短板。
苹果和三星走的都是中高端市场的路线,一般都会定价在4000元以上。2018年,苹果发布三款机型,售价8000元起,将其高端的品牌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三星同样价格较高,只是目前三星在国内式微,国内说到高端机更多想到的是苹果和华为。
华为历年来,价格上限也在不断上升,今年受“断供”影响,整体价格都有上调。而芯片“断供”、价格上调,再加上荣耀被剥离,华为在未来手机端的业务也让人不太看好。
相比之下,在开放组中,小米、oppo和vivo使用高通、联发科等公司的芯片,在全球市场前六名中仍占据三个位置。当然,在自研上,三家也并非没有涉足。
2017年,小米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在同年发布澎湃S1芯片,成为了全球第四家具备系统级芯片研发能力的手机企业。据相关消息显示,oppo启动了马里亚纳计划,vivo也注册了芯片商标vivoSoC和vivo chip。
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或者资金去投入到芯片自研的进程当中,据2019年财报显示,小米全年实现营收2058.38亿元,净利润为115.32亿元;华为全年营收8588亿元,净利润为627亿元。
相比较之下,小米在自研芯片的投资并不适合像华为一样的大手笔,所以在这项业务上,进程也是比较缓慢,看不到太多闪光点。
小米雷军曾在发布澎湃S1时表示,“芯片行业10亿资金起步,整个投入可能要10亿美金,而且可能10年才会有结果。”当然,历时三年,我们期待的澎湃S2也未出来结果。
也许国内手机大厂在芯片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足,但是在手机功能和形态的探索上,却在不遗余力的进行。
Vivo旗下几款型号的手机都有提高相机。vivo X50 Pro引入全新概念——维云台,在画面稳定和视频质量提升上进一步加强;vivoS7的超高分辨率甚至超过电视效果;而viov X60系列在配备ARM最新的Mali-G78架构CPU后,在ARM Val hall图形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幅提升。
钛媒体消息显示,11月17日,oppo未来科技大会2020上,oppo发布了卷轴屏概念机。Oppo在手机形态的研究上不断探索,布局122项专利,仅在卷轴结构上就有12项核心专利。
这些大厂卖力探索新的产品,就是想要通过新产品进行获利,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厂商们在手机相机或者形态上下的“功夫”并不能看懂,很多消费者对于使用oppo还是vivo再或者小米都没有什么感受,大多是可以上网,与别的手机没有太大区别都没有问题。
就拿小米的1亿像素的像素来说,真的是所有人都需要吗?
在追问像素的问题时,发现市场上是分为两派的,一派是追求高像素,一派是像素够用就可以。
高像素派可能时常拍照,对像素要求较高,但是4000到8000像素已经将皮肤毛发拍摄的非常清楚,那么1亿像素我们到底要拍摄什么呢?吐槽一下,难道手机现在可以研究细胞、分子了吗?
认为像素够用就可以的这派人,他们普遍拍照少,也许只有等到人脸识别、扫码付款的时候才能用到相机,那么对于相对低价的4000万像素同款机和相对高价的8000万像素同款机,他们也许更倾向前者。
当更多的消费者在质疑现在的智能手机是不是在卖“相机”的时候,手机大厂们该怎么做呢?
三、不一定做手机的华为,饱和需求的市场
上面我们说到了华为等手机厂商在面对自研芯片的问题和消费者对于目前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过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怎样解决。
华为在自研芯片上可以说成功了一半,但是它很难实现量产,现在荣耀已经被分离,未来也许可以通过新荣耀的身份与高通、联发科或者三星合作来保持曾经的“荣耀”,而作为主体的华为,除了坚定自研的决定,或许可以先发展手机之外的业务也未尝不可,毕竟求生存才能求发展。
除去对荣耀的安排,近期华为与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在智能汽车项目进行合作,并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合并到华为消费者业务中,由华为的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全权负责。
如果说汽车业务相比比较薄弱,那么在通讯技术上华为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家,目前,华为与各个国家在通讯领域仍存在合作关系。在5G通讯技术上,华为做到了领先其它同行企业。
家大业大的华为不管做好哪方面的业务都能很好的发展,并不是没了手机业务就无法生存,反而其他业务也能够支撑未来华为在自研芯片上的进展。
同样的,华米ov的其他三家,在不确定是否会同样受制的情况下,保持对于自研芯片继续投入,提前为未来做好打算也未尝不可。
另一个大问题,目前消费者认为智能手机更新迭代过快,笔者认为是源于几大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会影响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认知,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都集中到手机的相机、屏幕、形态等细节上,从而造成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需求状况。
饱和需求常常受到两个因素而变化,一是消费者偏好和兴趣的改变;二是同行的竞争。
目前手机大厂们在同行竞争中不断挖掘出的消费者偏好和兴趣,也许就是未来智能手机新的趋势。
笔者认为,不管是相机还是形态,都是智能手机的少部分,如果手机的体验感、流畅性能够等到更多的提升,更能让消费者对一部手机甚至一个品牌产生习惯或者依赖的感觉,也就进一步增强了与消费者之间的粘性。
如果手机厂商越来越懂消费者,那么手机是不是会从智能化变成人性化呢?
财经自媒体“灵猫财经”,订阅号:灵猫财经,个人微信号:lmcj011,转载保留版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