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观点

零售圈

公告

做零售,先进圈:看见未来零售

统计

今日访问:2871

总访问量:3248284

库迪进军便利店,陆正耀剑指5万家

03月04日 16:06

评论数(0)

28921706497667_.pic_hd

出品/零售圈

导语:中国市场从来不是单维度的竞技场,而是折叠的消费光谱——从陆家嘴写字楼里手冲咖啡的仪式美学,到西南县城集市上塑料杯装美式的烟火气,同一商业物种在不同海拔的生存形态,构成了解码中国市场的密钥。喜茶用一杯多肉葡萄重塑新茶饮定价体系,蜜雪冰城以4元柠檬水构建下沉毛细血管;星巴克臻选店在CBD用咖啡大师剧场维系调性,而库迪咖啡正以一套“组合拳”将咖啡从舶来符号转化为生活基建。

近日,库迪咖啡宣布全面升级“触手可及”计划,推出便利店型,并增加冰淇淋、西式烤肠等引流品类和热食产品,正式进军便利店行业。升级后库迪的门店业态包含“咖啡店+便利店+店中店”三种店型。同时,公司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的目标不变。

一、9.9元“守擂”——规模为解

2024年5月,库迪咖啡宣布实现全面盈利。这个颇具“本土化改造”特性的品牌,正通过热食档口将咖啡与包子、盒饭绑定,以“咖啡+刚需”的混搭逻辑击穿消费边界。当5万家门店终端的蓝图撞上“咖啡豆浆化”的消费革命,库迪已然撕开新零售的平行宇宙。

这家从瑞幸“阴影”中崛起的品牌,凭借“9.9元咖啡+万店规模”的组合拳,撕开了一条下沉市场的裂缝。创始人陆正耀以“二次创业”的决绝,将库迪定位为“价格屠夫”——首店开业仅一个月,便以“9.9元咖啡”点燃价格战火。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延长支付周期、联营模式降低加盟门槛,以“轻资产+高杠杆”策略,10个月开出6000家店,创下行业最快扩张纪录,成为下沉市场争夺战的缩影。截至2025年2月,其门店数突破1万家,距离5万家的目标仅剩一年窗口期。

库迪的盈利密码,藏在其“联营模式+服务费抽成”的架构中。与传统加盟模式不同,库迪不收取加盟费,而是从联营商毛利中按阶梯抽取服务费。这种设计降低门槛,意味着只要有联营商源源不断地参与进来,营收就足够漂亮,生意就能形成闭环。但同时将自身盈利绑定于门店扩张速度。其核心逻辑是:以规模摊薄成本,以场景延伸提升客单价。

大规模的促销,如何保证其利润?

库迪选择在供应链上降本,2024年,库迪在安徽建立了全球供应链基地,与上游各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咖啡豆烘焙、食品加工、包装包材及其他配套产品,基地年烘焙产能4.5万吨,通过集中采购、保税区直通物流降低原料成本。中信证券研究显示,咖啡品牌自建供应链,整合生豆和烘焙环节、减少中间渠道,有望在原料端降本20%~30%。

在场景触达中增效。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现磨咖啡市场增速将从2023年的28%降至2025年的15%,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博弈。于此形成对比的是,尼尔森IQ发布的2024年12月快消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在零售渠道中,大超市、小超市分别下滑了3.9%和2.6%,便利店则保持着2.3%的增速。

一边是咖啡市场的“卷”,一边是零售端便利店的“热”。库迪通过下沉市场布局和场景延伸提升客单价,试图以咖啡为入口,分食这一红利。

这种“以量换价”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将咖啡从“社交货币”降维为“日常消费品”,但供应链稳定性与加盟商管理仍是悬顶之剑。

二、业态“破圈”——重构场景

“三平米的空间怎么利用?”“可以开一个库迪。”小红书上的调侃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库迪以近乎激进的姿态抛出了一套“咖啡+刚需”的消费逻辑重构方案:以咖啡为流量入口,便利店为场景延伸,店中店为扩张触角,用咖啡的流量撬动刚需品类的复购。

咖啡店将原有标准店与快取店的功能整合,主打咖啡的高频消费与即时性需求。这类门店聚焦于核心咖啡产品,通过精简SKU提升出杯效率,同时保留少量引流产品(如冰淇淋、西式蛋挞)吸引非咖啡用户。

便利店以咖啡为核心,加载便利店常规品类(如中式面点、便当、日用品),并引入烤肠等高毛利引流产品。北京佳境天城店的试水显示,14.9元的鸡腿饭套餐与咖啡组合可将客单价提升至20-30元,单店坪效增长30%。

店中店轻资产植入,以不足3平米的微型空间嵌入美宜佳、华莱士等连锁业态,利用现有门店客流实现“寄生式扩张”。这种模式将租金与人力成本压缩至传统门店的1/3,但受限于设备与空间,仅能提供基础咖啡与预包装食品。

这一战略的背后,是咖啡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深层焦虑,也是库迪对消费场景融合的野心实验。然而,当咖啡与盒饭、冰淇淋、西式烤肠在同一个门店中共存时,库迪需要回答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更是业态融合的终极命题——如何在效率与品质、规模与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在便利店行业,全家、7-11等品牌以鲜食供应链见长,但其咖啡业务长期被视为附属品——口感平庸、缺乏品牌认知。库迪的便利店战略则试图反向切入:以专业咖啡为流量引擎,用高频热食提升盈利天花板。

尽管野心宏大,库迪的“三种店型”生态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鲜食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如品控风险,热食依赖第三方代工,导致标准化程度低。供应链整合不足。还有时效性压力,便利店鲜食保质期通常不超过24小时,而库迪当前物流体系难以实现日配。

其次是多业态运营的“管理线团”。便利店需兼顾咖啡制作、热食加热、日用品陈列,动线设计复杂,如何避免“买杯咖啡要绕过三排货架”的空间布局,抓住核心人群。

以及愈来愈多加盟商生态的“信任危机”。除利益分配外,联营商还需面对区域保护的缺失、三管齐下过快更新的政策......小红书上已有“店中店”加盟商发帖维权,表示"合同签约成功,保证金设备金已付清,公司突然宣布政策暂缓……"亦不乏短期关店、转让的帖子。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库迪此举从商业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仍应持谨慎态度。他认为,中国的零售行业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激烈。便利店行业不仅需要丰富的产品线和管理经验,还需要对消费者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于库迪咖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毛细血管”撑起万店帝国

库迪的组合拳背后,是咖啡市场另一条更冒险的道路——将咖啡彻底融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降维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强调社交与体验,瑞幸的“爆款逻辑”依赖产品创新,而库迪将咖啡定义为“高频刚需品”,与盒饭、包子并列,彻底剥离其文化溢价。

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年人均咖啡消费量仅15杯,而日本为200杯,下沉市场的渗透空间巨大。库迪61.6%的门店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其中四线城市占比12.26%。通过低价策略与轻量化店型,其触角延伸至县城菜市场、高校食堂甚至地铁站,填补了传统咖啡品牌的市场空白。

但5万家门店目标意味着日均新增100家店,但库迪当前供应链体系连1万家店的鲜食需求都难以满足。还需考虑的是,消费心智的“认知重构”当咖啡与盒饭并列售卖,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其“刚需化”定位?抑或将其视为“不伦不类”的跨界实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咖啡原本是品牌与品类调性都很高的领域,咖啡与快餐人群重合度不高,这种模式下,品牌调性与受众出现割裂,未必能完全融合。

库迪此番大动作,同业也并非默不作声。瑞幸在近期咖啡豆价格已飙升至近50年来最高点的时刻,宣布对联营商下调一系列原料供货价,涵盖了咖啡豆、椰浆、牛奶等80多个产品,其中咖啡豆的价格降幅达到了16.8%。

跨界“降维打击”也并不是库迪的特权,全家、7-11则加速咖啡品质升级,试图夺回市场份额。而库迪的低价策略或许需要品质再度让步,在库迪此前发布的政策中,对后续加盟的新店推出国产咖啡机、可租赁的倾向也让人担忧其门店出品的稳定性和产品品质。

库迪的答案或许藏在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的宣言中:“咖啡是流量的入口,而不只是消费品。”流量能否转化为持续的利润,《零售圈》认为,这不仅取决于5万家门店的规模能否如期达成,更取决于其能否在速度与质量、低价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正如李颖波所言:“库迪咖啡的愿景不仅限于成为顶级咖啡品牌,更希望成为全球领先的咖啡供应链和技术方案提供商。”——当咖啡从文艺标签褪变为便利店货架上的便当伴侣,这场实验或将重新定义咖啡在中国消费者生活中的角色,库迪的“9.9元经济学”,或许正在书写中国咖啡市场最激进的一页。

结语:

在李颖波的规划中,库迪的“触手可及”不仅是针对中国市场,还有海外市场,甚至后者的进程可能更迅速。他表示,“库迪将持续关注海外市场,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努力形成自己的产品印记和品牌心智。”

当第一颗可可豆进入中国时,无人预见这片土地的魔改力量:当西方固守意式浓缩的仪式感时,中国商业体系以“场景重构”为方法论,将咖啡拆解成可融入市井烟火的文化元件。瑞幸用生椰拿铁完成"茶饮思维"的移植,Manner以“窗口即取”模式突破空间桎梏,而便利店现磨咖啡更以"豆浆化"路径渗入早餐场景——这恰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附近的再造",在解构与重组中创造出咖啡产业的平行宇宙。

当咖啡这一外来物种完成味觉代码的重编译,便能以细胞裂变的速度融入14亿人的生活方式,最终长成全球商业版图中独一无二的东方变体。这种将咖啡元素降维为基础设施,再与本土商业生态嫁接的战术,正印证了中国市场的真正竞争力,在于将全球要素转化为可无限拼装的商业乐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零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