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15日 10:18
评论数(0)来源/天下网商
撰文/杨洁
在新消费品牌崛起的时代,“流量在手,天下我有”曾是品牌扩张的不二法门。曾有人总结出一套固定公式:5000篇种草笔记 2000条KOL问答 头部主播带货=一个新品牌。
过去几年间,一批网红品牌深谙此理,并将这套玩法用到极致,用三五年时间走完了传统消费品牌走了几十年的路。然而一个周期过去,部分曾经擅长向资本讲故事的新品牌,似乎走入了困境。
近期,一则爆料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头部家用美容仪品牌AMIRO觅光母公司宗匠科技宣布大裁员,原因是公司“经济困难,已向相关部门报备”,甚至有传言称公司已经破产。据媒体报道,觅光联合创始人CFO金昶以及公关业务负责人已离职,品牌相关团队基本被裁撤。
很快,觅光官方发文称,公司业务运行稳健,全线产品及售后服务均正常提供,各项业务均有序推进中。
《天下网商》从觅光多名离职员工处了解到,受整个行业影响,今年品牌销售急剧下滑,裁员的确存在,从去年至今一年内,公司员工人数缩减明显。
作为国内美容仪赛道的“一哥”,觅光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从一面化妆镜起家,觅光曾是新消费品牌转型的典范,2020年,觅光推出脱毛仪和射频美容仪产品,在接受自媒体“程前朋友圈”采访时,觅光创始人兼CEO王念欧透露,拓品成功后,觅光2021年、2022年销售额分别为4亿元和20亿元,2023年增速在50%以上。如此,销售额应当突破30亿元。
品牌狂飙之际,背后却早有隐忧。2022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自2024年4月1日起,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过去半年间,包括觅光在内的不少美容仪品牌开始“自杀式”降价出清,产品安全问题频出。
当潮水褪去,靠头部达人和营销而堆积起来的销量大幅下降,属于觅光的市场也在被迅速分走。当高举快打的流量营销失灵后,觅光还剩下哪些底牌?
网红品牌大撤退,前离职员工:“高管陆续离开,裁员长期存在”
这轮风波,在7月4日开始发酵。
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发帖称:“突然通知被裁,赔偿只有0.5N,我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虽然并未写明具体企业,但在互动评论中,该用户透露出是“a开头的公司,没钱支撑经营了。”
同时有用户发贴称,该公司为员工提供两种方案:一是员工休假3至6个月,期间月薪为深圳最低工资标准2360元的80%,即1888元;二是接受0.5N的赔偿金,在7月8日前离职。
仅一天内,相关的帖子被相继删除,已无法在社交平台上检索到,但网络上逐步出现了更多关于“觅光疑似破产”、“觅光跑路”等报道,引发大范围的讨论。
“讲破产是夸张了,但公司的确一直在裁员。”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在今年四月离职的觅光前员工告诉《天下网商》。
陈玉(化名)最早感知到危机的流动,是从高管离职开始。从今年开始,多名业务负责人频繁变动,离职率很高,负责品牌相关的团队基本全被裁撤。
据她透露,自己虽然每个月的业绩都达标,但还是没能逃脱裁员,公司给出的理由就是正常优化,组织架构调整,当时给了一定的补偿。
“离职不久,又在招聘软件刷到觅光仍在招聘有经验的新员工,找人补位。”陈玉无奈的表示。
另一位觅光离职员工在帖子下留言:“具体裁多少人不清楚,但是我们整个部门都没有了,这次应该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了。”
据《天下网商》观察,目前觅光在各大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上的运营状况也仍在正常推进,其店铺直播仍在进行,官方账号同样在保持更新。
深陷裁员风波,觅光创始人兼CEO王念欧在朋友圈写道:“前段时间受行业恶性竞争影响,确有挑战,但所幸上下同心,已挣脱困局,觅光已成立9年,将坚定的走向第10年。”
乘风而起,从一面镜子起家到年销30亿
在诸多回应中,觅光一直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平稳,但这个网红品牌,也在面临困境。
“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增长飞轮,觅光的增长飞轮是产品带动口碑,口碑积累流量,流量带来规模,规模带来的便是资源的聚集,而后再反哺产品。”在媒体采访中,王念欧曾这样阐述觅光的增长逻辑。
但回看其整个发展历程,品牌的走红,天时地利的流量营销是关键因素。
2015年,王念欧拉上浙大校友郦轲共同创业,想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研发出一款满足用户痛点、痒点、爽点的产品。在用户调研中,两人发现女生对于化妆时补光的需求,而市面上,并没有与之匹配的产品。
经过两年的研发,一款售价899元的“AMIRO(觅光)”智能化妆镜推向市场。一面近千元的镜子,如何让用户买单?觅光的解法是——大手笔营销。
2017年,网红种草全面爆发,流量红利尽显。在小红书上进行大规模笔记投放、美妆博主种草,觅光化妆镜的销售额开始爆发。2018年天猫双11晚会,觅光成为镜头中桌上标配的化妆镜,这次亮相,迅速带动了这个大单品的爆发,仅一年时间,觅光化妆镜销售额便突破1亿。
尝到了流量的甜头,觅光开始将这一打法复制到直播电商平台,频繁出现在李佳琦、薇娅、罗永浩、广东夫妇等头部主播直播间中,并在“浪姐”等综艺节目中大手笔植入。
这个无中生有的品类,在几年间便占领了不少女性的化妆桌。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王念欧思考,在科技行业,做小而美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化妆镜终究是个小品类,如何拓展品类,把不同产品卖给同一群人?
家用美容仪,成为觅光盯上的新赛道。
数据显示,2019-2022年,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上,美容美体仪器市场规模由76亿元增长至11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35%,用户开始从医院场景转移到家用美容仪消费场景中。和化妆镜相比,美容仪的客单价和市场天花板明显更高。
2020年,觅光相继推出了射频美容仪、脱毛仪,客单价拉升到了2000元以上。与化妆镜的打法如出一辙,觅光同样采取了铺天盖地的“重营销策略”,在短视频种草、达人直播上投入重金,以流量换销量。蝉妈妈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一年,觅光便合作了900位抖音达人,达人贡献销售额高达7.5亿。在界面新闻的报道中,有觅光前员工透露,2023年觅光的推广营销费用超过2亿元。
潮水退去,口碑与销量下滑
在 “流量红利” 释放的早期,烧钱请KOL、头部直播轰炸式出货的打法的确奏效,但这套游戏规则太容易被效仿,并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壁垒,同时期崛起的花至、极萌美容仪走的都是类似的路数。
砸钱做营销,这些美容仪品牌构建起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然而消费者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不少品牌的产品口碑却没有同步提升,反而走向了令人堪忧的反面。
对觅光而言,流量打法失效后,后遗症开始显现。
觅光极其依赖小红书种草以及头部主播,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据“蓝鲸新闻”报道,如果要保本,觅光的单场直播GMV至少要达到500万元,且退货率要控制在20%以内。
然而,近两年来,美容仪行业迎来价格战,加之直播电商已到拐点,曾经一度卖断货的美容仪也卖不动了,且退货率也在不断飙升。今年618,觅光在抖音美容仪榜单的排名已经从去年的第2名跌至第5名。
据魔方市场情报统计,2023年下半年,觅光在淘宝天猫平台的销售额较上一年度减少了19.1%;2024年前两月,其销售额更是急剧下滑82%。
质疑觅光对渠道缺乏把控力、智商税、产品安全的声音不断,去年双11 期间,觅光就因线上线下产品价差千元,被不少网友指出价格欺诈。例如AMIRO觅光胶原炮第一代产品,在京东、天猫、抖音等平台标价都在4599元左右,但在线下的山姆超市及山姆会员店App里,售价仅为2999元,价差达到1600元,当时就曾引发大量的消费者投诉。
对于美容仪产品来说,安全同样是绕不过的问题。在黑猫投诉以“觅光”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发现众多网友控诉使用产品后,皮肤出现红肿、冒痘、烫伤等问题。
“用钱做广告,用脚做产品,用力割韭菜,用科技修补不能继续割韭菜的bug”、“真的慎用啊,毁脸了需要更多的钱去修复”。在社交平台,消费者的各种质疑声不绝。
吃尽流量红利后,品牌的产品力没有为觅光带来下一波的增长,高光时刻没能延续。
美容仪行业,能否迎来喘息契机?
觅光的处境,并不是孤例。
从行业端来看,产品安全问题、疯狂营销,以及线下价格背刺线上,是美容仪品牌面对的共性问题。
2018年前后,以Clarisonic科莱丽、FOREO斐珞尔、Refa、宙斯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高端美容仪品牌,冲进国内市场,通过小红书种草,直播带货成为初代“网红”。
巨大的市场空间,让不少国产品牌看到了机会,如今的国产美容仪头部品牌,也大多起势于那个时期。例如创立于2019年的FLOSSOM花至,从初老人群切入;2021年,脱毛仪品牌Ulike孵化了Jmoon极萌,主打提拉紧致、抗初老等功效。这几家美容仪头部品牌,同样沿用了海外高端美容仪品牌的扩张策略,靠地毯式营销快速获取流量。
然而在行业发展过程中,部分美容仪产品也曾被媒体曝出存在安全隐患,头部品牌也屡屡出现在投诉名单中。
为了整治美容仪行业乱象,2022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简称30号公告),明确了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将按照Ⅲ类医疗器械管理,从今年4月1日起,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的企业,不得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国家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信息显示,目前国内美容仪品牌中,花至、雅萌、OGP时光肌、觅光都进行了射频美容仪试验备案并启动了临床试验项目。然而,第三类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中管理标准最高的,从临床备案、试验完成、注册提交及至受理下证,整个审批周期接近两年。而家用射频美容仪行业缺乏此类先例及相关指导文件,申请难度加剧,以至于到今年30号公告正式生效时,尚没有一个家用美容仪品牌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这也使得2024一开年,“美容仪降价”便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曾经均价都要好几千的贵妇射频美容仪,短时间内便降至千元出头,“打骨折”的操作也成了常态。而到了2024年4月1日当天,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下架了相关产品。
但是最近,美容仪市场又“复活”了。7月8日,国家药监局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射频治疗仪类产品有关要求”的公告,对美容仪行业进行了短期的“松绑”。
本次新规将原本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射频类相关产品的时间,从2024年4月1日推迟到了2026年4月1日。也就是说,还未拿到医疗器械证的射频美容仪行业,又多了两年的缓冲时间,相关企业可以继续售卖存货,并完善注册手续,这两年的时间内进行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
这一新规,给了品牌们一些喘息的时间。“觅光们”,也是时候探索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