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8日
评论数(0)来源/浪潮新消费
撰文/Cyberion
今年春节,当返乡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穿过县城的商业街时,或许第一眼便能看到如今下沉市场的魔幻现实:
蜜雪冰城的柠檬茶招牌与赵一鸣零食的橙色店招交织成霓虹迷宫,刚出瑞幸门店的顾客一转身就能撞见隔壁库迪的“9.9元优惠”立牌。下沉市场的狂热在商业街具象成一场品牌军备竞赛:华莱士用“10元汉堡”逼退个体炸鸡店,零食集合店将超市货架上的散装食品重新包装成“网红爆款”。
有数据显示,2024年至少有4家万店品牌把超半数的新增门店落子在县城。然而,在这场看似狂欢的战役背后,不少加盟商却在朋友圈挂出了“旺铺急转”公告。
“县城的商业半径正在急速收缩。”一位开过5家零食店的加盟商透露,核心商圈步行街的铺位转让费两年涨了3倍,但非核心商铺空置率超过60%。头部品牌用“规模化”制造的繁荣背后,似乎有更多个体加盟商正陷入日均流水勉强覆盖房租的生死线。
零食赛道尤为惨烈,2022年崛起的数千家县城零食店,到2024年已有近半数贴出转租告示,残存者靠着“月利润两万元”的鸡肋数据,等待本地夫妻接盘。
魔幻的割裂感不限于赛道内部。当浙江义乌县城居民端着35元一杯的精品咖啡谈论“第三空间”时,河南县城的零食店老板正为腰斩的客单价焦虑——相差数倍的消费力,让“下沉市场”这个笼统概念彻底失效。
“所有矛盾在春节爆发”,一位倒闭的麻辣烫店主苦笑,“总部夸大数据吸引返乡消费,实际节日订单增量不到10%,囤的食材最后全烂在冰柜。”
当不少“民间资本”沦为咖啡、茶饮“万店神话”的炮灰,职业玩家们转向玄学占卜、手串等下沉新风口,留下80%亏损的加盟商,在转让信息里写下:“诚意接手送全套设备,求止损。”
在这场冰火交织的暗战中,县城商业生态正被重塑。
随着对县域市场的争夺升级,不少品牌以“去精英化”的姿势加速下沉:压缩加盟审核周期、宣称“无从业经验可经营”、“单店月均流水20万 ”,并在招商手册中大书“县域合伙人三个月回本”的案例。
这样的策略瞄准的正是返乡青年急于创业的心态:洛阳一位33岁前程序员贷款38万加盟某汉堡品牌,却在半年后因同品牌竞品店距其铺面仅600米被迫闭店,而这已是该县城第10家汉堡加盟店。
类似的现象在各地上演,尤其在县城商业生态陷入“核爆式集聚”的情况下:山西某5万人口县城的步行街,蜜雪冰城、华莱士、瑞幸三家门店间距不足80米,而500米外的次商圈空置率达47%。
不少职业加盟商也不得不用“抢铺对冲”的策略来应对风险,个体玩家的生存空间也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很多隐性的筛选机制也不容忽视:总部制定订货指标、给头部加盟商进货折扣造成价格歧视、给有优质商业地产资源的加盟商更高的资源倾斜和推荐权重……
“下沉普惠”的叙事,被不少品牌完成了一场资源变现的合谋——通过制度设计将选址特权、供应链优势、流量红利向资源玩家集中,将县域市场切割为“资源玩家通吃,草根买单陪跑”的竞技场。
弱肉强食虽是市场规则,但如果把锅全甩给加盟商也并不公平。如果不用类似“月入10万不是天花板”的招商话术,来掩盖利润分配的残酷现实,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陷入泥沼。
以某品牌为例,其在合同中设置“年采购额目标”,未达标者需补缴品牌管理费。某县城加盟商为完成160万元年度进货指标,被迫接受大量库存,最终因滞销亏损12万元。
更隐秘的利润虹吸发生在供应链环节:某奶茶品牌要求县域门店必须采购总部提供的椰浆,其定价比市面流通价高8%-12%,多家加盟商最终因毛利不足10%退出经营。
有些幸存者甚至要依靠灰色手段求生。在河北某三线城市,一位品牌加盟商为规避总部原料定价约束,私自混入低价原料比例达30%,即便被检查罚款仍比规范采购多赚5%利润。
这种荒诞的闹剧,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一些加盟体系对下沉市场的掠夺本质。
在品牌下沉的狂欢中,第一批倒下的加盟商用真金白银敲响警钟。而失败案例也折射出了三个致命陷阱:
一是营销泡沫。据山西某加盟商估算,他所在的县城网红奶茶店平均寿命仅为11个月,“首月冲量-次月腰斩-半年闭店”成为标准死亡曲线。
更有部分快招公司承包新店前3个月抖音推广,通过刷单、虚假探店视频制造爆款假象,加盟商需额外支付2万-5万元“流量服务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0.5%。
某江苏县城一位奶茶店加盟商,甚至被要求雇人排队、强制采购总部提供的网红打卡道具,营销上的超支加上活动结束后营业额暴跌,导致利润为负。最终该店铺也因为总部原料采购价与市场价倒挂,叠加设备折价损失,一年内亏损超20万元。
二是忽视地域差异。以零食行业为例,同一零食连锁品牌在南北市场的表现差异令人咂舌。广东普宁门店客单价稳定在45-50元,而在河南周口的加盟店,即便推出满减活动,客单价仍徘徊在22元。
更严峻的是消费习惯差异:新华网调研显示,南方消费者偏好小份量高频次购买,而北方市场更倾向家庭装囤货。忽视这种差异的加盟商,往往因为错判导致库存周期和成本激增,在开业三个月后陷入现金流危机。
正如一位关店者反思:“我们不是输给行业,而是败给了对老家的一无所知。”
三是跨行踩坑。缺乏行业经验的跨界创业者,常常错把消费习惯当商业洞察。一位在大城市从事平面设计10年的设计师,返乡后加盟某火锅食材店时,就误判了县城“居家餐饮”的需求。
前期生意还不错,但很快单日营业额就从两三千降到了几百元,坚持不到半年就认亏关门了。
类似的跨界失败者大多存在“三无特征”——无本地消费数据分析、无供应链风控意识、无备用现金流。
不过,在大多县城加盟商折戟时,也有一些职业操盘手磨砺出了独有的生存智慧。
比如山西一位加盟了数家零食店的加盟商,就坚持“县域首店铁律”。通过优先抢占尚未被品牌入驻的市场空白点,他加盟的几家零食店均是设立在县城核心商圈的首家同类门店。
他曾放弃租金低廉却人流不足的铺位,坚持选择步行街转角铺、蜜雪冰城对街等高曝光点位。目前其加盟的几家店铺都能维持良性运转。
还有一些加盟商会选择跨业态布局来做风险对冲。比如左手茶饮、右手快餐,不仅在赛道上分散风险,还在消费峰值时段上形成互补。
有的通过美团大数据,把选址玩到极致,有的通过报团取暖,形成采购联盟向上游形成议价能力。
这些幸存者的生存密码,也映射了一部分下沉市场加盟生态的残酷真相的:万店神话是品牌方而不是加盟商的财富堡垒,加盟商真正的利润仍在于缝隙市场的精准卡位。每一个细微变量,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场。
这场下沉市场的暗战早已演变为一场认知与生存能力的终极试炼。县域经济看似遍地黄金——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县域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4%,2024 年 1-10 月县城咖啡订单量增速达127.26%。
但数据背后是职业加盟商们用真金白银验证的生存法则:没有救世主的战场里,认知差才是唯一的护城河。
职业玩家通过资源差、认知差存活,古茗加盟商中71%开设多店,用规模效应抵御单店波动。而缺乏行业与团队经验、选址能力、供应链能力及备用资金池,空有一腔热血的个体户正成为代价。
下沉市场的争夺仍在继续,但县域消费从草莽扩张期向专业化整合期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逆。
倒下的拓荒者似乎已经昭示着个体红利的终结,正如一位刚贴出转店告示的玩家所说:“县城从不拒绝任何人,但它会用看不见的筛子,筛掉所有心存侥幸的‘梦想家’。”
在资本构建的秩序里,没有草根逆袭的童话。对于很多手握几年甚至数十年积蓄,跃跃欲试的小白来说,县城不是“退路”而是修罗场。
尤其是当职业玩家已经把资源和认知卷到新高度,当头部品牌用规模优势和算法圈定最后的价值洼地,个体户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这不是悲观预言,而是商业丛林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