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财经

蓝莓财经

公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627

总访问量:1309048

植发方兴未艾,碧莲盛们任重道远

2023年06月13日

评论数(0)

在颜值时代,似乎每个人多少都有些外贸焦虑,其中头发毫无疑问是影响整体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许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越来越多的人压力巨大,与之相伴的则是越来越多人的发际线后遗,脱发问题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焦虑。而想要生发,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植发,这也推动着整个植发市场的快速发展。

然而,市场需求爆发只是一方面,但是市场供给层面真的具备足够的实力吗?不得不说,虽说植发对于大众已经不陌生了,但就植发行业发展而言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供需不对称:进激的市场需求与不成熟的市场环境

植发在当下已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Market Research Future曾预测全球植发市场的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238.8亿美元。此外,根据艾媒咨询等数据,近几年中国植发行业的用户保持60%—80%的增长幅度,2018年我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为162.7亿元,到2025年将超过400亿。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植发市场在无意识间成为商业社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市场需求层面,数据显示,我国脱发群体中,30岁以下人群占到总数的69.8%,其中占比最大的是26-30岁的青年,高达41.9%。庞大的年轻群体,也是脱发焦虑症的重度影响群体,他们往往愿意通过植发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颜值,也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而这也驱动着市场快速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无疑是四大连锁植发机构:碧莲盛、大麦、雍禾、熙朵。

然而就目前看来,市场需求膨胀,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多少有一些“催熟”的成分,因为就目前看来,行业其实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价格的不透明。

任何买卖,价格都是不可避免要被讨论的因素。曾经有看过一则数据显示,中国植发消费市场最高频的价格区间是2万元至3万元,但是具体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很多人其实是存在疑问的。有媒体采访过植发消费者,他们表示自己从进门到缴费并未看见院内的价目表,仅凭医导在纸上定价,疑似存在定价不透明、欺骗消费者等情况。

价格不透明,其实容易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消费者无法了解或难以理解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和质量,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其次是优质医生难得。

虽说目前国内有一些全国连锁的植发机构,譬如碧莲盛。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理论上来看每个城市的医生水平差距应该是挺大的,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有优质的医师资源。植发手术的成功与毛囊本身的情况、毛囊的取样手法以及医生的专业程度等都息息相关。目前看来,不少植发行业的负面消息,其实都与术后消费者的反馈有关,而这很大程度上其实体现的是医生能力层面上的差异。

一边是越来越蓬勃发展的植发市场,行业需要快速扩张,而另一边则是高速扩张过程中,自身实力“内功”的修炼问题,不是说扩张了,就一定具备足够的医疗资源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大的痛点或许就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找到真正好的医生。很多医疗机构深谙教育机构的“名师战略”,擅长冠上各种含金量不高的头衔,走自己的“名医战略”。

最后,风口下行业玩家们的良莠不齐。

事实上,植发行业其实也属于医美行业,自然呢也存在医美行业野蛮生长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平台良莠不齐就饱受外界诟病,医美被媒体曝出产品真假混用、非法手术伤身、造假等丑闻,其实在植发市场也会有这样的顾虑,这也会引发消费者们的信任危机。

根据天眼查检索显示的数据来看,关于植发有2576条数据,近10年来,我国植发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行业大火,行业玩家数量井喷,这里面玩家到底是都有实力还是简单的追风口呢?这一点或许不少人心里都有预判,而庞大的植发机构其实也增加了用户们的识别判断成本。

综上所述,植发行业已然是一片海洋,一片火焰。虽说行业有一些负面消息,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行业玩家整体肯定是想长期发展的。只是行业要想真正像医院一样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和对待,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平衡速度与质量:植发平台需要信任依附

众所周知的是,植发行业本身就有医疗的属性,且本身整形就不是一个百分百成功或者满意的服务,这类行业本身就自带的风险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就是一个难以根除的BUG。

尤其是行业头部玩家的问题频发,往往更容易刺激大众的不安全感。

作为全国连锁的碧莲盛,也被认作是行业头部玩家,我们在黑猫投诉上也看到不少关于其的投诉内容。投诉方向包括欺骗消费者、退款问题、虚假宣传,有消费者反映自己观察植发区没有长出头发来,术后去院部做毛囊检测毛囊成活率低,说好的医生并没有给自己做手术,到头来换大夫了。还有反映售后问题的,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手术,迟迟不肯退款的。整个看下来大部分其实还是集中在植发失败上面。

当然了,黑猫投诉等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面的信息我们无法判断真假,但是想必不是所有的投诉都是空穴来风的,这样一来也会进一步加剧广大消费者们的“不安全感”。

此外,在天眼查上,我们似乎也看到一些关于碧莲盛植发的诉讼消息和行政处罚消息。这也让人对其合规性以及企业实力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任何行业的消费者都缺一样东西——安全感,而B端与C端信息不对称存在已久,这个时候,企业需要一个能够让广大用户信服的权威性背书来给予广大用户安全感。植发行业也是如此,需要某种信任背书来提高自身产品的安全性,而这种背书需要具备行业的权威性。

权威有一种天然的让人自愿服从的能力。

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影响力》一书中表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对于这个时候的植发行业,其实就需要一个具备权威性的信任背书来引导用户。

从这个维度来看,三甲医院往往更能获得大众的信任力。

不过话说回来,三甲医院其实没有正儿八经的植发部门,还得依靠民营机构。三甲医院或者三甲医院的医生如果能与机构展开合作或许能够充当不错的权威性背书,其实也是自身植发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植发医疗机构而言,在高速扩张的同时,需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名医标签。在很大程度上,实力雄厚的植发医疗团队能力比开多少店市场范围有多大要有用得多。

然而,市场范围数据的好看,似乎是很多领域企业都在追求的东西。

前不久马化腾在腾讯内部的讲话被曝光,关于ToB,马化腾说到“过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冲量的事情,追求做前端集成,追求大数字营收。”

“想的都是怎么扩地盘,怎么招人,怎么要HC,怎么要营销,要买量”。

言语行间,似乎也透露出马化腾对“买量”的否定和不满。

植发机构也是如此,花钱搞扩张,说起来数字倒是挺好看的,但是持续扩张需要有实力支撑下去才行,单纯“量”的增加没什么意义。

与碧莲盛植发齐名的民营植发机构新生植发,早在1月30日,就有媒体报道,新生植发主要创始人卷钱跑路,公司面临破产危机。还有媒体报道由于股东分家、挪用资金等,国内头部医疗植发机构新生植发集团正陷入债务危机之中。具体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新生植发似乎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碧莲盛植发方面,也曾经表示要探索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完成百城百店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上市计划。其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扩张,二是上市。在外界看来,连锁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资本的依赖程度高,玩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能力或许我们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碧莲盛曾于2018年初宣布获得华盖医疗基金牵头组成的投资联合体约5亿元投资,但这之后似乎并没有听到关于其融资方面的消息。从这个维度来看,上市可能也是其扩张的必选。

但对于碧莲盛们而言,打铁还要自身硬,植发订单转化的关键不是流量转化,而是信任转化,即通过建立与消费者的强信任链接,打造成平台自身的“私域信任资本池”,从而积累起大量的信任用户。有时候,适当地放缓扩张步伐,把钱花在优质医生资源上或许更合适一些。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多数90后对植发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也有能力去进行消费。对于各大植发机构而言,或许应该“谋定而后动”,针对植发行业的潜在增长和需求端关注的信任问题“有的放矢”,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选择,然后稳扎稳打的发展下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蓝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