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1540
总访问量:2750410
2021年08月09日
评论数(0)
满地的烂菜叶、滴着血水的肉摊、屠刀斩在砧板上的声音此起彼伏,对于那些梦想着永远光鲜亮丽的年轻人而言,陪长辈去菜市场买菜和把Jordan踩进泥坑一样让他们生无可恋。而西安的一项旧改,让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了老菜市场里,无论昼夜。由此,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与菜市场、旧街区的和解,看到了存量商业盘活的一种演绎。
项目的核心是一个老旧菜市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信义巷5号,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西安市平绒厂,改造范围还包括建国门内顺城巷和信义巷,从地图上看呈“T”字形,并分为了四大板块:信义巷子、寻味板块、悦夜板块及有戏板块。
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的前提下,对老菜场进行“微更新”和“轻改造”,以创意、潮流和艺术的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改造成为西安首个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带动社区更新,振兴区域活力。
作为发起点,现有菜场部分被完全保留。项目最核心的“修补”有三处:连接市场入口与1、2号楼的台阶广场,连接地面层与2号楼屋顶的交通筒,以及连接2号楼屋顶和3号楼的连桥。
开敞的台阶广场层层上行,不仅引导人流进入上层空间,还成为了菜场公共生活的舞台。
楼梯和屋顶的玻璃体块一方面与老建筑形成对比,凸显老厂房的深重感,另一方面给楼梯间带来明亮的视野,注入新活力。
蓝色钢网空中廊桥以看似简单的结构,轻盈地将两栋旧楼连通,给建筑增添了一抹亮色的同时也与周遭的复古工业氛围浑然一体,成为项目的标志性空间。
老菜场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没有一味地推翻重建,而是保留了西安平绒厂的原有建筑外立面、结构以及内部空间的颓败基调。
废旧厂房改造成了如今免费开放的艺术展区,这里不定期会举办各式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盛地。
顶楼天台的铁艺栏杆与钢网廊桥遥相呼应,高饱和黄色地标、彩绘屋顶、涂鸦墙等酷潮元素无处不在。
这样的轻改造同样运用在整个街区的老店铺设计上,没有表情的水泥墙上一句简单的介绍就是铺名,楼梯栏杆上竖挂一幅卷轴题字即可自成一店。
新店铺活泼的色调与街区的风格和谐相融,铁网上的绿色霓虹灯,红砖墙上新添的文化标识,随处可见老旧设施与新潮元素的碰撞,彰显着街区的态度。
夜晚不同于白天的烟火气,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为老城墙边的信义巷带来赛博朋克的意味,新潮与老派趁着夜色越界握了个手。
各色的业态吸引各色的人群,项目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在城门里,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四大板块集中不同的业态。
信义巷子主要汇集特色小铺,一楼布满如陕西特产、小磨香油、新鲜肉铺等门面,二楼则由咖啡馆、美甲店等小店组成。每家店铺顶部都有悬挂老菜场统一设计的小旗帜,既和谐统一又各含特色。
经过一层菜市场,台阶广场正是吸引文艺青年的有戏板块的入口,有戏主题板块主要以脱口秀,剧本杀,婚礼,摄影及文创手工等工作室等业态为主,以“有戏”为名也代表着希望,象征着新锐市井文化的希望。
从信义巷出来后,才是夜生活的开始,左侧的悦夜板块,主要汇集酒吧、民宿等多种休闲元素。右侧的寻味板块,则提供少烧烤、韩料、特色小吃等餐饮。
这些丰富的业态使得老菜场不再只是菜市场,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它保留了朴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气,又满足了新生代文艺、酷潮的消费个性,极大地平衡了多元客群的差异。
后记
老派市井与潮流文化并非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关系,经过富含人文关怀的微更新和轻改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存量商业盘活的舞台上做出了精彩的演绎。
— END —
本文由空间印象撰写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