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经向善

向善财经

公告

文集

财经(127)

统计

今日访问:3487

总访问量:4054258

中国飞鹤卖奶粉,一天创收半个亿

03月31日 16:32

评论数(0)

WechatIMG23154

出品/向善财经

前阵子跟做投资的朋友聊,他感慨现在没什么好生意,哪个市场都太卷,想来想去还是刚需的消费生意有得赚。

这话,我深有同感。

好生意有那么几个特点,要么高单价高毛利,要么刚需高频,消费赛道这几个特点都有,尤其是奶粉这个领域。

3月28日,中国飞鹤刚刚发布年报,2024年全年营收207.5亿,平均每天创收5635.6万,约半个亿。全年净利润36.5亿,平均一天净赚1千万,妥妥的优质企业。

也难怪飞鹤能大手笔拿出12个亿来发放生育补贴,主打一个有钱,有格局。

增速方面,飞鹤营收同比增长6%,净利润同比增长11%。难得地实现了双核增长。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三连跌之后,飞鹤的增长稳了下来。

能把业绩稳下来,飞鹤靠的是什么?未来还能不继续这么稳下去?恐怕还是要到财报细节里去找答案。

飞鹤“吃上”周期波峰红利?

先来看数据。

财报显示,婴配奶粉业务全年营收190.61亿,同比增长了6.6%。贡献了全年业绩增长的,主要是婴配奶粉业务。

婴配奶粉之外,包含成人奶粉、液态奶、米粉辅食产品在内的第二大业务乳制品,全年营收15.14亿,同比增长了6.3%;

而第三大业务营养补充品全年营收1.72亿,反倒同比下滑了25.4%。虽然营养补充品业务下滑的幅度比较大,但由于业务规模不大,并未影响到整体增速。

一句话总结这份年报:婴配奶粉挑起了飞鹤稳增的大梁。

婴配奶粉增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品牌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增长,而且飞鹤抓住了新国标的机遇等。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还是在于需求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出生人口达到95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2万人,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也就是说,整个2024年人口出生有了一个小波峰。

实际上,2024年婴配奶粉行业的复苏,本质上跟疫情刚结束时,旅游餐饮业的复苏反弹是一样的。只不过节奏有点滞后。

因为生娃这件事儿,本身就比较花时间,孕妈从备孕到怀胎十月再到新生儿呱呱坠地,也大概要一年左右。因此,2024年婴配奶粉需求端的增长其实是大周期里的一个小波峰。

而飞鹤正好抓住了这个波峰红利。

如果单从数据的维度看,这一点体现得可能会更明显。

2020年到2024年,飞鹤的营收分别为185.9亿、227.8亿、213.1亿、195.3亿、207.5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37亿、68.71亿、49.42亿、33.90亿、35.70亿。

为什么2020年和2021年的营收、利润数据表现较好?

可能是因为,当时婴配市场的需求还并未更多受到疫情影响。所以,24年财报里营收利润数据同比增长,可能也有23营收、净利润的基数本就不高的原因在。

同理,2022、2023年的数据开始下滑,也可能是因为影响逐渐开始显现。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疫情结束后,旅游业自然反弹,只不过,奶粉行业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问题是,波峰红利能持续多久?2024年财报基数上来之后,飞鹤2025年、2026年的增长怎么办?

当然,业绩增长也不能全归功于波峰红利,飞鹤的经营因素也同样重要。2023年婴儿奶粉实施新国标,客观上也淘汰了一批行业落后产能,飞鹤作为头部企业,也是能抢下一些增量的。

拿什么来抢增量呢?除了能打动用户的好产品,剩下的就是靠营销手段了。

所以红利之外,费用拉动增长可能更为重要一些。

从销售费用变化来看,2023年,飞鹤销售及分销开支增长了2.5%,当期营收下滑了8.35%,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同比增长了7%,营收同比增长6.6%,

你看,费用拉动的作用还是挺明显的。

问题是,费效比怎么样呢?

如果把周期拉长,会发现即便是投入了资源做营销,但营销增幅对营收增幅的贡献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2019年,飞鹤销售及分销开支同比增长了5%,营收却增长了32.04%,也就是说,平均1个点的费用增量,能拉动6个点的营收增量。到2020年,情况就变了,36.78%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增长,只拉动了35.50%的营收增量。

随后的2021年到2023年,整个营收增长的费效比都在降低。23年,费用增加而营收是下降的。到2024年,即便是有红利在,飞鹤1个点的费用增长也依旧只能拉动0.94个点的营销增长。

这可能反映出一件事儿,整个奶粉行业似乎变得更卷了。

当然,飞鹤的毛利率还是很稳的,近三年,飞鹤的毛利率都在65%左右,24年更是来到了66.34%。市场竞争激烈,还能稳住毛利,飞鹤在经营层面是有东西的。

这么高的毛利率,即便是市场更卷,飞鹤依旧还可以通过提价来保营收、利润。长期来看,市场依旧会越来越卷,毛利率还能不能守得住?

提价这件事儿只能解决眼下问题,是个短期策略,毕竟即便是强如茅台,也不可能无限制提价。

婴配奶粉增长问题,本就不是个策略问题,而是周期问题。

奶粉企业要高端化,提价就是必然。但问题是,奶粉的大周期跟生育率强相关,高价奶粉反而又会影响出生率,这是个二律背反。

毕竟,在宝妈眼里,高价奶粉才不是什么产业红利,而是妥妥生育成本。

要降生育成本,恐怕还是得第一口奶开始。我相信,随着各地政府出台政策,生育成本降低之后,适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是会提高的。

市场经济始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时候市场上会不会出性价比制胜的产品?现在的奶粉企业还会不会有这么高的毛利率?这些还都有待观察。

被低估之后,多元化和出海才是退路

看未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下。

目前,中国飞鹤截止28日的前复权收盘价为6.59元,TTM市盈率为15.28倍,总市值597亿元。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2019年飞鹤赴港上市,彼时发售价7.5-10港元,到3月28日,飞鹤港股收盘价为6.59港元。

先说结论,此刻的中国飞鹤并不算贵。

从年报看,飞鹤账上分别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结构性存款93.21亿元和96.81亿元,合计约190.02亿元。

存款之外,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则加回坏账金额0.01亿元,从3.95亿元调整为4.07亿元。公司账上存货金额21.53亿元,相比一年200亿元的销售额,存货规模并不大。

飞鹤固定资产的金额比较大,达94.96亿元,由于账面价值已经扣除了折旧,简单起见,也可以不对固定资产做调整。

在无形资产上,主要是对飞鹤的品牌,还有渠道网络等无形资产做出调整,我们按最保守的思路。飞鹤品牌心智很稳,保守假定竞争对手跟上飞鹤的步伐需要花费飞鹤三年的销售费用,而2022年-2024年,飞鹤三年累计销售费用支出约203.8亿元。

也就是说,按最保守的估计,仅资产价值而言,飞鹤就约477亿元,按最新的市值,实际PB只有约1.25左右。

那一个现金奶牛的消费股只有1.25PB,明显的便宜,不早就应该抢破头了?可为何飞鹤现在还只有约16PE?

原因可能在于,市场先生对成长性没有达成一致。

在成长性方面,当企业能在竞争护城河以及护城河保障的ROIC>WACC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增长时,它便具有利润增长价值。

此时,利润增长价值=资本IC×(ROIC-g)/(r-g)。

但问题是,当下婴配奶粉的市场逻辑,已经转为存量市场,而且市场竞争激烈,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至此,飞鹤被低估的真正原因也就浮出水面:市场对未来的看法太悲观了。

市场先生是情绪化的,但同时也是理智的。被市场低估的也不只有飞鹤。

大消费领域跟大周期紧密相关,这个底层逻辑上,消费企业电商平台都是一样的。飞鹤被低估是因为市场看法悲观,拼多多也是一样。

拼多多业绩增长多炸裂?好到爆炸。但市场给的估值依然不高,仅仅不到12pe。这里面,TEMU被低估的原因可能占到相当一部分。

TEMU在海外业务增速飞快,摩根士丹利预期拼多多海外版TemuGMV增长潜力巨大,2030年有望达到1300亿美元。但由于关税等一系列潜在灰犀牛的威胁,市场可能并不愿意给TEMU更多的正向估值。

我一直都认为,拼多多被低估只是暂时的,TEMU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被认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对于飞鹤,市场如此悲观的原因,更多可能还是认为大周期的影响不可逆。

时下的婴配奶粉的困境和家电行业很类似,根本原因还是整个市场环境出现了变化,一边是房地产周期变化,一边是人口周期变化。

但是市场、周期在变,并不代表着就彻底没有增量了。

家电行业中,诸如美的这样的家电龙头,在房地产逆周期的情况,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出现明显的回暖,就是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多元化,二是全球化。

像方太,追觅这样的做单品的企业,也开始做进行多元化,方太开始做冰箱洗衣机,追觅也开始做空调,进军传统家电领域。

在婴配奶粉这个板块,飞鹤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的市占率,虽然发达国家中相关企业最高的市占率为40%,但是在国内的环境下,有伊利这样的巨头在,想要突破这个市占率并不容易。

一个多元化的飞鹤,可能才是下个周期里更应该讲的故事。

其实飞鹤很早就已经走在了多元化的道路上。今天的飞鹤已经有成人奶粉、液态奶、米粉辅等诸多业务,只是业务规模可能还不够大,营收规模不到婴配奶粉的十分之一。

中国奶粉的多元化底子,可能还是有点太弱了。

以飞鹤的积累,想要做多品类并不难,加上自有的奶源,未来完全可以向家电行业的方太一样,往小蒙牛伊利的方向发展。

但关键是,大家要做做“小蒙牛伊利”,这个市场会不会更卷?当市场竞争加剧时,飞鹤能不能找到新业务的差异化竞争力?

多元化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国际化。

国内的乳企讲国际化,很多时候讲的是奶源的国际化。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海外的奶源=安全的认知是根深蒂固的。

奶源之外,产品的国际化其实也是一个待挖掘的市场。

飞鹤海外市场的业务,时常会被忽略。这些年来,飞鹤的精力都放在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虽然一直在开拓,但是进展一直比较缓慢。飞鹤国际化做了这么多年,公关稿也发了不少,但财报里体现的不够明显。

从财报来看,飞鹤在中国内地的收入为205.45亿,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分别为1.64亿以及0.38亿。

从财务上看,海外市场的确是个值得挖掘的增长点。

开拓海外市场,除了能增加海外板块营收,飞鹤高端的形象更容易立得住,对二级市场,也还有新的故事可以讲,可谓一举三得。

接下来,多元化战略怎么做?海外市场该怎么挖掘?可能是飞鹤价值成长路上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向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