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0日
评论数(0)来源/向善财经
2月18日,蒙牛发布了一则盈利预警公告。
大概意思就是说,通过对贝拉米近年来的经营状况、财务表现,以及未来市场预期考虑,蒙牛将在2024年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减值金额预计38亿元—40亿元。
同时,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也发生了乳牛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和相关商誉减值,从而导致蒙牛预计录得应占现代牧业亏损约为7.9亿元—9亿元。
最后,蒙牛预计在2024年的净利润约为0.5亿元至2.5亿元,同比暴跌94.8%—98.96%。
乍一看是不是感觉天塌了?
但实际上,这些预期减值都是非现金性质的会计项目,并不会对蒙牛的营运以及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甚至说如果剔除掉减值因素影响,蒙牛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表现反而是相当稳健的。
所以此公告一出,不少投资者就认为蒙牛利空尽出了,资本市场也开始纷纷用脚投票。2月19日收盘,蒙牛每股股价猛涨10.36%至17.26元。
一时之间,超40亿元的商誉减值影响,仿佛就这么轻飘飘的过去了,蒙牛好像也变回了曾经那个人见人爱的“小甜甜”。
但有意思的来了,在此背景下,我却突然听到了一个有点刺耳的声音:现在蒙牛的商誉压力确实是缓解了,但最关键的业务突破点或者说未来的增长方向,蒙牛和高飞真的找到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现在市场的热情,是不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降本增效的蒙牛,能“省”出第二增长曲线吗?
其实,对于此次蒙牛商誉计提这件事,并不是说没有影响,而是在过去收并购贝拉米的时候,蒙牛就已经提前付出过代价了。
现在的减值,则有点像是为过去踩的坑、花的冤枉钱“开发票”。
看起来不痛不痒,但却彻底落实了过去蒙牛战略投资上的巨大失败。
而且更难受的是,哪怕这些几乎都是前任卢敏放们留下的“锅”,但作为蒙牛“新帅”的高飞却又不得不去解决。
毕竟,天眼查APP显示:截止到去年上半年,蒙牛的商誉规模还有89.06亿元。就算此次减值计提了超40亿元,那么还有超40亿元的商誉隐雷摆在账上,时刻威胁着蒙牛的利润表现。
如果未来遇到收并购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那么蒙牛就还需要进行计提减值,从而影响当期的利润表现。
就像旗下的妙可蓝多,虽然从最近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妙可蓝多在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预计为9000万元至1.3亿元,同比增长41.87%-104.92%。但是此前,妙可蓝多很长一段时间都站在了红线边缘,甚至还一度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热议和看空……
说完了商誉,再来看此次投资者们觉得蒙牛复苏的直接表现。
也就是公告提到的,蒙牛2024年总收入同比有所下降,但对应的毛利率及经营利润率却同比明显提升。以及剔除掉减值因素影响后,蒙牛归母净利润的同比稳健增长,
那么增利不增收的原因是啥呢?“得益于原奶价格下降,以及各种提质增效措施”。
直白点讲,就是从去年上半年就有所体现的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蒙牛销售及经销费用同比降8.8%,其中产品和品牌宣传及行销费用削减超10%,这是近十年来蒙牛首次大幅削减营销支出。
如果单从财务表现上看,蒙牛此举没什么问题,但是从长远经营的角度看,现在蒙牛缺钱、缺扩大盈利的信心吗?其实并不缺。
那么此时的降本增效,对现在增长停滞的蒙牛来说,就有点像是“拆东墙,补西墙”了。只顾外观表面好看,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当前投资者们最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在液态奶市场饱和下,蒙牛的第二增长曲线问题。
在这方面,此前蒙牛对于第二曲线业务就是想要通过买买买的方式接续上。
据统计,2017-2023年,蒙牛对外收购所动用的金额超过100亿元。
但结果,在2024年上半年,蒙牛的老牌业务——液态奶收入为362.62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81.2%。剩下的冰淇淋、奶粉、奶酪三项业务,合计才贡献了约71亿元,占比不到2成。
特别是其中的奶粉业务,仅这一项,蒙牛前后就花费了超百亿元,为卢敏放收购配置了澳洲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贝拉米、以及雅士利等等,结果现在蒙牛的奶粉业务却仅实现营收16.35亿元。
与同期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拉开了128.74亿元的规模差距,这也是两家乳业巨头最主要的差距所在。
所以很明显,现在无论是投资者们对蒙牛的价值判断,还是高飞的破局逻辑,其实都指向了一点:蒙牛除液态奶之外的多元化业务,能不能跑出一个或几个支柱性业务?
如果能,那么未来蒙牛就还有赶超伊利的可能;如果不能,那么蒙牛或许就将提前步入投资养老型企业的阵营了……
高飞出招,蒙牛何时破局?
如何破解当前蒙牛的困局?
上任近一年来,高飞在战略层面试着下了三步棋:
一是出海,走国际化。
高飞上任后就公开了蒙牛未来的经营策略——“一体两翼”,即主体业务 创新业务 国际化业务。
主体业务不必多说,无论是液态奶还是奶粉、奶酪这些都是营收基本盘,扬长补短是常规操作。不过由于整体市场趋于饱和,所以这部分想要做到更大增长却并非易事;至于创新业务,诸如主打专业运动营养的迈胜品牌们,虽然销售增长惊人,但想要成长为新的营收支柱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当前最有想象力的,其实就是出海和国际化业务。
要知道,在上任后,高飞和蒙牛就赶上了巴黎奥运会,品牌出海可谓是趁热打铁。并且未来几届的冬奥会、夏奥会,蒙牛还将继续占据奥运C位,品牌国际化是有绝对优势的。
不过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是,虽然蒙牛能够砸钱换来品牌在奥运会上的亮相,但蒙牛的产品又能否跟得上呢?
要知道,在常规液态奶和奶酪方面,蒙牛们几乎很难能狙击得过品质更高、消费者心智更成熟的海外乳业品牌。
至于艾雪(蒙牛)冰淇淋,虽然在东南亚做得非常出色,但这份成功能不能走出东南亚,走向世界?似乎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从品类来看,婴幼儿奶粉出海似乎才是最紧迫的。毕竟,人口出生率在这摆着了,再加上蒙牛投入了超百亿元,总不能打水漂了吧?
然而可惜的是,虽然蒙牛的贝拉米在海外表现也算亮眼,但去年上半年蒙牛海外地区的奶粉业务仅实现营收2.7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3.5亿元还出现了明显下滑。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接下来高飞必须要为蒙牛确定下国际化的产品品类,否则花费“天价”换来的奥运顶级赞助商的名头,可能真就只赚吆喝,不赚钱了……
二是扩渠道,也就是与京东战略合作。
去年下半年,蒙牛宣布与京东集团强强联手,双方将在未来四年内共同实现300亿元的合作目标。蒙牛集团总裁高飞与京东集团 CEO许冉共同出席了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全渠道零售、物流服务、企业采购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很明显,蒙牛此举在于渠道改革,也基本符合半年报中提到的,“构建线上线下全域融合的商业模式,多维度推动销售转化”的目标。
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当前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就是存量竞争市场,且由于蒙牛、伊利们的线下渠道基本都已渗透完毕,所以剩下还能比拼的,就只有线上渠道了。
对此,伊利在半年报中也曾提到乳品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其常温白奶、低温白奶、低温酸奶线上、线下零售额市场份额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老实说,发力线上渠道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蒙牛需要搞出这么大阵仗吗?要知道,影响消费者选择的终究是产品,不可能是有人线下喜欢伊利,线上购买时就换成了蒙牛。
至于说蒙牛背靠京东,物流速度可能会更快点,但相比之下,直接去线下渠道购买不是更快吗?
所以蒙牛、伊利们线上唯一能主动抢夺到更多消费者的前提,就是打价格战。但这无疑又会动摇最核心的线下价盘稳定性……
三是最后一步棋,向善财经将此定义为战略棋,不是具体的大动作,而是战略定性,无招胜有招。苟住,不慌。直白点讲就是,高飞在下一盘大棋,不计较一两座城池的得失,而更看重最后的胜利!
就像在蒙牛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高飞分析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是,因公司上半年控制了发货节奏,保持终端合理库存,对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原奶供应过剩、行业供需矛盾凸显,导致行业终端折扣力度也在加大,给实际价格带来一定折损。
简而言之,2024年上半年蒙牛业绩的进一步恶化,其实是有意为之,实际上是想用时间换空间,用暂时的成长性放缓,换取长远经营质量的好转。
毫无疑问,高飞的这个战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也是当前能有效破解蒙牛增长难题的一个开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哪怕现在蒙牛乃至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增长有些滞缓,但这并意味着蒙牛们就已经失去了想象力。相反,在高飞的带领下,蒙牛的新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