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经向善

向善财经

公告

文集

财经(80)

统计

今日访问:7480

总访问量:2467738

饶毅炮轰尹烨,健合集团们却意外倒在益生菌爆发前夕?

2022年08月13日

评论数(0)

前不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网红科普大V饶毅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上连发数篇长文,指斥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的科普内容“有相当多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很多关于生物的演讲是伪科学。

其中,在第四天炮轰尹烨的文章中,饶毅将矛头对准了益生菌,并直言道“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有效应用的产品”。

或许是由于饶毅此前不断进行科学打假的成功经历,再加上自身过硬的专业背景和身份,此论断一出,包括华大基因、健合集团在内的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纷纷走低,特别是刚从益生菌业务的增长下滑泥沼中脱身而出的健合集团,甚至由此走出了一个小“深V”……

那么如果抛开饶毅和尹烨的口水仗不谈,我国的益生菌行业究竟发展如何?其又面临着哪些问题?现在益生菌的“意外躺枪”又会产生哪些行业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去探究一二。

益生菌的新“无限游戏”

据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益生菌产品的整体规模约为879.8亿元。欧睿国际数据则表明,中国益生菌当前的销售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且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市场火热的益生菌却并非是个新物种。因为益生菌并不单指一种“细菌”,而是一类细菌,也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在不少酸奶广告宣传中经常提到的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家族的一员。不过既然如此,益生菌概念又为何会在近年来再一次出现了集中爆发的趋势?

在向善财经看来或许有两大原因:一是疫情的爆发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肠道健康对自身免疫力的提升,而用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益生菌由此被众多品牌商家们重新包装宣传,益生菌实现了从促进消化吸收向提升健康免疫力的1.0养生保健功能转变。

一方面疫情的“助攻”。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不少民众恐慌情绪浓厚,国家卫健康委则于当年的2月4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其中就提到了“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防疫建议。而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用来维护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益生菌自然就成了品牌商家和市场消费者们热捧的对象。

另一方面益生菌产品形态的改变进一步强化了其保健属性。正如前边提到,以往的益生菌产品更多是以酸奶或乳酸菌饮料的形态显现,以至于不少消费者对益生菌功能认知始终停留在助力消化吸收而非提升健康免疫力层面。

而基于此,不少药企和保健品玩家们一方面加大了益生菌的产品营销普及,另一方面则是推出了口服益生菌冻干片、冻干粉和胶囊等益生菌膳食补充剂,使其从直观产品形态上更偏向于养生健康的“保健品”,让购买益生菌产品成了一种更专业的健康投资,而不是像益生菌发酵乳主要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举个简单的例子,益生菌产品形态的转变就如同吃水果虽然也能补充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但仍有不少人选择在药店购买各种保健品维生素片,而从“食补”向“药补”转变的背后,其实就是消费者对专业健康养生需求的进一步认可和重视。

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益生菌实现了功能、品类和产品形态上的多方面延伸扩张,并由此进入了2.0全身功能健康时代。益生菌市场从以酸奶、乳酸菌饮料为代表“有限游戏”,升级成了益生菌品类的无限游戏。

据Nutrition Outlook杂志发布的全球益生菌临床试验分析报告显示,目前益生菌临床试验的十大热门健康领域分别包括:胃肠道健康(33%)、口腔健康(10%)、精神健康(10%)、女性健康(9%)、婴幼儿健康(9%),此外体重管理、皮肤护理等也是热门领域。

一系列功能层面的新发现,直接打破了益生菌1.0时代的胃肠免疫力功能边界,使益生菌行业迈进了2.0全身健康功能时代。最直接的市场表现是益生菌产品品类和产品形态实现了几何倍数的扩张演变。比如针对口腔问题,云南白药牙膏创新性地推出益生菌儿童牙膏,而参半等新国货品牌则是推出了益生菌漱口水等口腔护理产品。除此之外,在护肤、护眼、情绪和体重管理等领域,益生菌也正在成为新的产品卖点。

一直以来,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得胜利,而无限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而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益生菌,前者对应的是胃肠道消化为主的益生菌功能时代,以健合、养乐多为代表的一批益生菌玩家们确实在有限的领域里占据了绝对市场优势。

但如今随着益生菌功能、品类和场景的新突破,在后者这场“万物皆可益生菌”的无限游戏里,更多消费群体的更多消费需求被进一步满足。可这也意味着健合合生元们此前在有限游戏里积累的领域优势被不断撕开,而如果不能及时顺应现在益生菌的无限游戏玩法,以健合合生元为代表的益生菌旧时代胜者在新时代里出现产品红利消失、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走上歪路的益生菌,蒙昧期难渡?

其实从整个益生菌产业链来看,现在的国内益生菌行业格局与手机行业颇为相似。一方面由于上游的国际益生菌专利基本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垄断,所以国内的益生菌原料大多来源于美国公司杜邦和丹麦公司科汉森,两家公司供应的原料占国内整体市场85%以上。这几乎与国内手机行业的芯片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问题一模一样。

不过虽然国内对益生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现在已经有不少乳企和生物公司开始加速追赶。只是目前来看,“中国菌”们究竟何时能打败占据了研发专利和商业化先发优势的杜邦、科汉森们似乎依然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尽管益生菌产业上游被垄断,但国内的下游市场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目前国内的益生菌玩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科拓生物为代表的上游益生菌研发型企业;二是以光明、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企玩家,瞄准的是酸奶或乳酸菌饮料领域;三是以健合、汤臣倍健和拜耳、江中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保健品玩家;四是以Wonderlab、每日的菌、薄荷健康等新消费品牌玩家。

而上诉四类玩家对应的益生菌产品又大致可以分为益生菌原料、益生菌食品和益生菌膳食补充剂三大类,分别占比5.6%、85.9%、8.6%。其消费者更是实现了从婴幼儿到中老年群体的全年龄段覆盖,整个行业发展火热。

不过从此次饶毅炮轰尹烨造成国内益生菌产业大地震来看,繁荣的益生菌背后似乎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据向善财经观察,现在益生菌行业面临着两大发展隐患:一是益生菌的临床健康功效尚未得到完全明确,但品牌商家们却已经“先声夺人”,提前吹捧益生菌的神奇功效,甚至由此引来了监管部门对益生菌宣传层面的第一波打击。

尽管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物可能会治疗影响多种疾病,并且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益生菌已多达400多种,但我国却始终没有法规层面上的对“益生菌”的定义。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直到现在还把宣称能减少肠胃不适、改善免疫健康、缓解便秘和普通感冒的益生菌产品认定为“欺骗性广告”,欧洲食品安全局同样多次拒绝为益生菌补剂的健康效果背书,两机构的理由均为“证据不足”。

而这就意味着前边提到的诸多益生菌功能或许是存在功效争议的。可目前在不少品牌商家的宣传暗示中,益生菌几乎快要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据天眼查APP显示,去年8月份“养乐多”品牌在中国经营养乐多乳品的关联公司,曾宣传“益生菌防治新冠”。今年6月,又有主播在直播间里宣称益生菌粉能“抗幽”。虽然两起益生菌广告宣传在后来均被市场监管局判定违规并处以罚款,但这也从侧面暴露出了益生菌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

二是由于国内益生菌行业长期缺乏产品标准规范,以至于现在益生菌行业虽然发展“繁荣”,但产品质量却良莠不齐,所以不排除未来政策监管层面会对益生菌产品生产层面进行去芜存菁式的清场打击。

要知道,合格的益生菌原料生产工艺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严苛,甚至要求在无菌的环境下操作。如果工艺水平不够,又没有做基因测序,益生菌里混入了有害细菌,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粪肠球菌,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

但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中小益生菌品牌采用的是代工厂加工模式,其代工厂的益生菌粉生产环境和卫生管理几乎是完全不达标的。并且由于益生菌产品缺乏明确的生产管理标准,所以很多企业为了高额利润会选择低价菌株、菌粉,毕竟产家只需在生产出的产品外包装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需要添加的益生菌原料即可发货。

而或许是遏制住现在益生菌行业的发展乱象,今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旨在推动益生菌行业规范化发展。虽然团体标准并非国家标准,并不要求强制实施,但益生菌“团标”的发布又是否能理解成监管层面对益生菌市场去芜存菁的市场信号呢?

参考文章:

《饶毅、尹烨与益生菌》 陈广晶(虎嗅)

《这届年轻职场人的肠胃,被益生菌包了》 壹览商业

《从粪便到酸奶,益生菌的“贴金游戏”》 果壳硬科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向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