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经向善

向善财经

公告

文集

财经(127)

统计

今日访问:5962

总访问量:3642314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2022年04月29日

评论数(0)

4月20日晚间,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加加食品”)发布了2021年业绩报告。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报告显示,2021年加加食品实现营业总收入17.5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16.3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5.48%;而更能体现主营业务的扣非净利润为-9648.09万元,也同比下跌159.25%。

至此,亏损八千万的加加食品交出了自2012年上市以来的“史上最差成绩单”。

但这还没完,4月28日晚间,加加食品又发布了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加加食品一季度的营收约5.15亿元,同比微增1.11%;净利润约为96万元,同比减少97.79%;基本每股收益0.001元,同比减少97.37%。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虽然在2022年一季度,加加食品的净利润终于环比扭亏为盈,但市值超40亿的加加食品季度净利润仅约为96万元。这不禁令人疑惑,昔日的“中国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何至于现在如此落魄?

而随着两大利空消息尽出,传导到资本市场,便迅速引发加加食品的股价大跳水。截止到4月28日,加加食品的股价已跌至3.67元/股,而这与加加食品上市时30元/股的发行价(首日跌幅26.33%)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增本不增效,市场大气候来背锅?

回到财报数据来看,虽然2021年加加食品出现了营收下降,利润亏损的问题,但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却较上年同期有着不小的涨幅。报告显示,2021年加加食品的销售费用为2.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14.86%;管理费用为1.47亿元,同比上涨10.57%。

而加加食品给出的理由分别是因为加大了一线市场人员的投入、提高了出差费用的标准和薪酬及修理费的增加。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那么从正常逻辑来看,无论是员工薪酬还是一线市场人员投入的增加,都会极大地激发出企业的市场活力,从而拉动销售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销售管理成本费用投入过大,净利润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承压,但结果最多是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事实上,加加食品2022年第一季度在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5.16%的同时,出现的营收上涨,净利大跌的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2021年的加加食品却为何同时出现了净利亏损、营收下降的反常局面?

对此,加加食品给出的解释包括:(1)受2021年调味品行业的回落和新零售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影响,导致整体销售收入下降;(2)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端成本压力增加,而加加食品年末才实行产品提价策略,导致全年整体毛利率下降;(3)销售费用增加;(4)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过大等等。

从加加食品的解释不难看出,加加食品似乎有把此次业绩亏损的“锅”甩给了调味品市场大气候不佳的嫌疑。但实际上,这番解释可能有些站不住脚。

因为同属于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2021年实现营收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净利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尽管增速同比有所下滑,但在远超加加食品体量规模的情况下,海天味业终究保持着正增长。

除此之外,在同样的市场环境影响下,2021年海天味业整体毛利率为38.66%,千禾味业的毛利率更是高达40.08%,远超加加食品毛利率18—20个百分点。

而聚焦于细分产品领域来看,2021年加加食品的营收主力——酱油的毛利率为27.18%,同比下降7.76%。但海天味业的酱油产品的毛利率却高达42.91%,两者同样有着不小的差距。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对于前边加加食品提到的由于年末产品才提价,所以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但加加食品宣布产品提价是在2021年的11月份,而海天虽然在10月份宣布的上调酱油等产品出厂价,但前后仅相差一个月,毛利率便有如此大的差距,问题显然出在加加食品的自身。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酱油等这类刚需高频的调味品涨价,市场反馈一般具有滞后性,至少在短时间内无法体现到企业的营收业绩层面。而这可能也是在提价实行的第四季度,加加食品仍然录得净亏损8202万元,亏损数额达第三季度的4.7倍的一大原因。

最大的不确定性因子:杨振?

事实上,对于加加食品近年来的颓势,2020年12月23日,在一次机构调研活动中加加食品的创始人杨振曾坦言道“企业上市后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2013年以来我个人投资套进去了,然后恶性循环,不断地搞投资,没有聚焦主业,所以错过了发展时机,这个我责无旁贷。”

从某种程度上看,加加食品现在的尴尬处境确实与杨振的诸多“骚操作”有关。

4月8日,加加食品(SZ:002650)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杨振、肖赛平(杨振之配偶)、杨子江(杨振之子)、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蒋小红因合同纠纷,被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而有意思的是,加加食品的公告表示,公司董事会在此之前没有收到相关人员任何形式的通知。董事会是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才获知......

至于此前加加食品被戴帽为“ST加加”,仍然与杨振脱不了干系。2019年11月,突然有消息称加加食品控股股东和优选资本签署合约设立深圳景鑫投资中心,承诺为优选资本在此项目中产生的费用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而与4月份杨振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颇为相似的是,加加食品表示并不知情,公司没有相关文件和用章记录。

随后,经过核查得知,原来是加加食品的控股股东卓越投资瞒着加加食品私下与优选资本签署了相关协议。而据天眼查APP显示,杨振一家三口正是湖南卓越投资的实控人。

市值超40亿,盈利却只有96万?加加食品如何重回巅峰?

面对这一尴尬情况,加加食品随后发公告称,在公司自查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卓越投资及其关联方违规担保的情形,存在的违规对外担保本金余额合计4.66亿元,占加加食品2019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9.94%。

但由于担保额度远超规定,且加加食品并未能在一个月内解决上述违规担保事宜,根据相关规定,加加食品股票于2020年6月15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且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

直到去年7月,加加食品才被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加加”变更为“加加食品”。但据2022年1月5日加加食品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当日,加加食品的股东杨振等人累计被冻结的股份超2.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51%

而除了杨振的这些个人投资,在其主导下的加加食品还在2015年花费了5000万元获得的云厨电商51%的股权,但在连续两年亏损后被以0元价格转让;2017年和2018年,加加食品计划收购辣妹子食品和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100%股权,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高端化难成加加食品的救命稻草?

面对当前内忧外患的处境,加加食品也并非没有尝试突围。如在2021年加加食品就提出了四项变革措施,包括产品端重心转向高毛利产品偏移;组织架构调整;深耕传统渠道、开发新渠道;做好降本增效的工作。

简单总结为三点:一是内部管理变革;二是渠道网络的优化扩张;三是发力高端化。

一在管理层面,前边已经提到了身居高位的杨振一家三口对加加食品在管理层面产生的诸多影响,但除此之外,杨振的堂兄杨旭东也曾担任过加加食品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而现任的加加食品董事长周建文,其另一个身份是杨振的外甥女婿。

从加加食品管理层的变动不难看出,在重要职务任命方面,加加食品始终存在着家族企业“任人唯亲”的典型问题。那么杨振家族是否真的愿意忍痛放权?又能够放权多少?这些不确定因素似乎都决定着加加食品未来的命运走向。

二在渠道方面,在向善财经看来,由于酱油等调味品行业准入门槛低,且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在未出现调味品类颠覆性创新的情况下,在产品方面些许创新并不能铸就加加食品的行业壁垒,而真正的壁垒应当是渠道。

事实上,海天味业为何能够崛起,关键就在于其B端、C端庞大且稳定的渠道网络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海天味业在全国拥有超7000家经销商,50多万个终端网点,旗下的调味品覆盖了全国100%的地级市场、90%的县级市场。

而相比之下,2021年公司经销商数量仅为1525家。

仅从数据对比上,就不难发现加加食品在渠道网络的市场覆盖方面较为欠缺,而这或许又与其一直追求的高毛利大单品和高端化路线有关。

三在高端化方面,其实,加加食品最初的崛起靠的就是高端化的市场定位和广告营销,如今陷入困境的加加食品似乎想要靠着减盐系列酱油重走高端化路线,从而打破当前的增长迷局。

但事实上,高毛利单品的减盐酱油未来可能并不乐观。一方面在市场上,海天推出了淡盐头道酱油、厨邦的淡盐酱油和李锦记的薄盐生抽,减盐酱油市场再一次陷入同质化困境,而加加食品的产品优势似乎也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对于酱油这类高频低价、消费决策链路短的及时消费品来说,C端消费者并没有很明确的忠诚度和品牌概念,更多是听到过该品牌的宣传,且刚好该品牌在附近商超市场有着极高的市场覆盖率,长此以往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大牌子”的品牌形象,进而为多次复购埋下了消费的种子。

换句话说,酱油等调味品的品牌高端化可能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的高端,根本上还是由其庞大的渠道网络和终端销售点所决定的。所谓的品牌优势本质上是规模化的渠道网络在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具象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当初让加加食品真正崛起并爆发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其高端化的市场定位,而是在其大手笔广告宣传之后,如潮水般涌来的全国各地的加盟经销商们,也就是所谓的渠道网络覆盖优势。

如今,谜底似乎已经解开,但加加食品何时才会醒悟,这恐怕要由时间来见证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向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