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与尿布---神奇的购物篮分析

老高与购物篮分析

公告

“啤酒与尿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的沃尔玛大卖场,代表卖场的购物篮商品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联关系,挖掘并利用这种关联关系,可以使得实体零售门店充分;了解顾客的购物场景,为选品与品类管理、定价与调价、促销策略及评估、关联陈列、顾客行为聚类等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依据。

我在2008年撰写了《啤酒与尿布-神奇的购物篮分析》(清华大学出版),开辟本专栏,是为了与大家探讨实体门店购物篮管理的理念、计算方法及案例,以及能够与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开发相关应用软件产品

MP:13901022781 微信同号

统计

今日访问:66

总访问量:105677

做零售业,要有购物篮思维

2023年05月28日

评论数(0)
现今的零售业者,基本都是出于单品思维,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都在追求“爆款”,考核指标都是围绕单品的销售业绩,无论是门店选品、上架、陈列、促销等等基础运营,出发点都是单品。
进入新零售时代,以商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会是一种过时的管理模式。
新零售并不是只有新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理念不能转变,新技术的堆积不能构成新零售。
以商品为管理中心的经营模式在国外称为model as a product-oriented business(面向商品的生意模式)。
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企业,其组织机构、人员分配都会依照按照商品的属性(品类)进行划分,不同的商品品类对应了不同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被分为了不同的“品类管理竖井”,每个“品类管理竖井”都有独立的考核指标,组织机构之间相互独立。
零售管理核心KPI是销售价值,传统销售价值(Sales Volume & Sales Value)是以商品为考核单元,最常见的就是Top N 的销售排行。
所谓Top N也被称为Best Sellers,就是从销售数据中提取所需的N个数据,并从排序列表中选取最大或最小的N个数据。
以商品为核心的Top N销售排行,是零售门店每个组织机构基础考核KPI指标。
当顾客在卖场中购物时,手中的购物篮会跨越多个“品类管理竖井”,在进行商品Top N排行时,只能将顾客手中购物篮硬生生拆除一个个的商品、归到不同的品类中进行排行,这种排行方式对于品牌商、供应商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但是不能揭示顾客的消费行为。
顾客来到门店,浏览、选择商品、完成购物后交款离开,最终结果是手里一只只购物篮,每个购物篮会对应一个具体顾客,每个购物篮中的商品组成揭示了不同的顾客消费行为规律。
把这些购物篮拆开,变成了一个个的单品销售Top N,那么这些单品究竟分布在多少个购物篮(即多少个顾客购买了)?顾客在购买这些商品的同时、又购买了哪些商品?
这些问题是商品Top N的销售排行无法得出结论的。
零售的本质是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找出最有价值的顾客、以及对应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如果零售门店不能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必然陷入被动、直至倒闭。
要想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分析顾客手中的购物篮是一条重要的路径,这是因为顾客的购买行为(Buying Habits of the customers)就隐藏在顾客手中的购物篮里。
在国外零售业,顾客消费行为分析被称为(CBA:consumer behaviour analysis),分析的入手点就是购物篮。
顾客手中的购物篮对应了真实的顾客需求,使得零售业者有了消费者洞察(Customer insight)的手段。
门店有了购物篮思维,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了解顾客的购买行为、从而掌握顾客的需求;
?根据顾客的购买行为,可以更好地组织商品的选品、陈列、价格制定、促销及平衡企业的盈利。
?找出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更多的交叉销售,从而获得更好的购物篮收益。
零售门店有了购物篮思维,更有助于提升门店的销售业绩。
我们知道,门店销售额由四大要素构成,即销售额=客流量×转化率×复购率×客单价。
现实中门店的客流量会呈现会前高后低,即开业时高客流、正常运营后客流量会稳定下来,成为常数,大幅提升客流量并不现实(即使新零售提倡的线上引流也不能大幅增加客流量)。
转化率指的是顾客进到门店后进行购物的比例,门店的转化率也会稳定为常数,也不可能大幅提升。
复购率指的是顾客多次上门购买的比例,复购率可以通过营销手段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即使通过营销手段,复购率往往也会稳定在恒定的数值内,也不可能大幅提升。
在门店业绩的四大要素中,客单价(即消费者手里的购物篮)并不一定是常数,可以通过了解顾客需求|、选择合理的商品,使得顾客手里的购物篮能够放入更多的商品,从而改善门店的销售业绩,从这个意义上看,零售门店有了购物篮思维,就可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零售业对于以购物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称为“以人为篮”,即通过研究消费者、洞察消费行为、从而组织商品,促使形成门店理想的购物篮。
 国外零售业认为,购物篮的变化是门店的心跳,国内某位超市负责人曾经说过,他们可以忽视商品在销售额上的排名,但不能忽视这只篮子里(购物篮)的细微变化。短期的跑量比赛(比如爆款商品)能刺激报表上的数字提升,而一个超市的长期生命力将决定于这只篮子(购物篮)的深浅。

购物篮思维,也是新零售获利模式转变的核心:
零售业最关注的是商品毛利(Gross Margin),传统的商品毛利来自商品的进销(价格)差价,但今天零售业获利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门店的获利模式已经由单品获利发展到顾客(购物篮)获利,即国外零售业所谓的商品获利(Item level profitability)到购物篮获利(Market basket profitability)的模式转换。
现今的零售门店为了招揽顾客上门,会组织一些极低毛利的商品(国外称其为剃刀薄毛利:razor-thin margins),甚至负毛利商品,销售毛利报表会出现负值,毛利负值并不可怕,需要明确如何进行量化平衡?
西方零售业认为,零售门店的获利方式分为商品直接获利(DPP:direct profit of the product)和商品间接获利(IPP:Indirect Product Profitability)二种方式。
商品直接获利就是传统商品进销差价形成的毛利,商品间接获利方式指的不是通过商品本身的进销差价盈利,间接获利的方法很多,比如西方零售业一直提倡的,采用低毛利商品招徕顾客、鼓励形成较高金额的交叉销售(购物篮)的间接获利模式((IPP:with lower DPP but with higher cross-selling effect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老高与购物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