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5日
评论数(0)近日,社区硬折扣连锁超市「折扣牛」已完成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这轮融资由XVC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及真格基金跟投。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供应链搭建、自主系统研发及门店拓展等。
新消费潮之下,临期折扣店已经成为下一个“风口”“爆点”,无数的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渐渐向其靠拢,渴望打造出下一个消费神话。
「折扣牛」们,牛在哪儿
2020年,临期折扣店开始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临期折扣销售,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其仅仅是作为折扣零售的补充,所产生的售卖形式。
「裁员」,「减薪」的大环境影响之下,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临期食品。从一般商店晚上8、9点之后打折时排队的盛况来看,这无疑是一项不错的生意。
根据央视财经调查,国内消费者对于临期产品的接受度并不低,虽然中国传统观念中,讲究新鲜食品新鲜食用,但是也有超过4成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临期产品。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临期产品的市场确实存在,并且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以日本的唐吉诃德,德国的奥乐齐为例,表明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之中,折扣超市是一项值得持续运营的企划,并且这两个商店都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在本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分析当下中国的消费力市场,最为突出的便是白领们的“精致穷”。一边拿着昂贵的包包,一边逛着临期折扣店,似乎已经成为了白领们的一种常态。
在瞄准了这样的商机之后,临期折扣店们将店铺地址选在商圈和企业园区之中。
根据临期折扣店“好特卖”的一位招商人员表示,好特卖的消费群体以年轻女性为主。于是好特卖一般选址在白领较多的位置开店,要求至少能够覆盖7000名上班族。
在消费者群体和消费者教育确定下来之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店铺的搭建和货源的竞争。
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商品的物流放缓,实体店的经营受阻,叠加之后线下消费的场景减少甚至消失,这就使得大量的商品货物都在仓库和门店范围内进行堆积。在滞销的情况之下,反而催生临期商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根据上海证券调研,2020年中国临期产品市场规模已经快速增长至318亿元,预计在2025年正式突破400亿元。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临期产品规模仅占整体折扣零售行业的很小一部分。2021年,我国的折扣零售行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62万亿。
低廉的价格,准确的选址,精细的划分目标客户。临期折扣店在2020年开始整体发力。
爱折扣、小象生活、嗨特购、奥特乐等临期折扣店,都成立于2020-2021年之间。新兴市场在吸引创业者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于是临期折扣店们还迎来了PE/VC入场,大多融资事件发生于2021-2022年,成为真正的火热赛道。
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家连锁超市也开始推出了折扣店业态,例如人人乐、家家悦等;盒马鲜生也在上海开始布局生鲜奥莱店,用于内部消化盒马中的临期和滞销商品。
2022年初,苏宁和拼多多也加入了临期折扣的这个阵营,希望在这个新兴赛道分一杯羹。
临期折扣店迎来了投资者,等到了机遇,同时,也终于遇见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困难。
临期折扣店,争的不只是市场
临期折扣店的发展是疫情叠加之下的偶发性机遇,但若是要将该市场做大做广,就必然会进入临期商品的存量竞争。
一个偶发的市场机遇,能否成为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发展的市场呢?
从临期折扣店的逻辑来看,不管是从上游供应链层面或是下游消费者层面来说,都是合乎情理的。
对于商家和品牌厂商来说,有消化临期产品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购买便宜产品,用于补充日常的需求。
在两方集中的需求之下,随之产生的市场,按照常理来说应该不断发展扩大,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临期折扣店已经遇见了供应链的困境。
首先,从上游供应链来说,存在着结构分散,布局不平衡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的问题就是临期折扣店在整合供应链之上有着较大的困难。
在临期产品领域,保质期超过2/3的商品一般会进入临期的批发市场。换句话说,当地的批发市场是临期折扣店的主要货源来源地,此外还有来自经销商、厂商、直播公司等。
由于临期供应的批发市场布局十分不均匀,“南方临期看上海,北方临期看天津”,东部沿海城市的临期折扣批发仓布局远远大于中部西部,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临期折扣店的货源和补给速度。
除补给整合困难之外,临期折扣店的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临期产品开始供货不稳定。
不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疫情好转,商品的周转率和消耗速度开始提升,不再有那么多的临期食品可以供应;二是因为品牌厂商在经历过疫情之后对于仓储和物流的管理进行了升级,吸取了商品滞销的经验,从而提升了管理能力。
两者相结合,使得临期产品的供应量下降,临期产品的规模和早期发展阶段相比已经大大减少,供应量开始收缩;价格还随着B端客户对于临期产品的需求上涨而水涨船高。
同时,由于苏宁、拼多多以及各种商家亲自下场,开始自营临期商品,使得货源之争更为激烈。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临期折扣店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开始下降,投资人们对于临期折扣店的热情开始消减,并且不断有临期折扣店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出现。
上下游同时发生危机,临期折扣店的转型之路比意想之中更快的摆上了台面。
夹缝中的临期折扣店
从供应链和消费端来看,临期折扣店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夹缝中求生存”。
不管是折扣牛,好特卖这种需要自己去寻找货源和门店的新兴品牌,还是盒马奥莱店这类依靠自身商超的临期产品和滞销产品而诞生的折扣店,都是零售店的一种补充。
换句话说,由于供应链的空间不稳定,就会导致一旦空间被压缩完毕,临期折扣店就很难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存在。
对比大型商超,沃尔玛或者山姆,其实际上也拥有折扣专区,临期商品也会在某些限定的时刻或者节点放出来,供消费者们挑选购买。
大型商超的优势在于品类更为全面,范围更广。临期折扣店于是便利用其自身体积小,布局多的特性,作为商超的补充而抢夺市场。
和便利店的对比之中,临期折扣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了。
远低于正常的价格,吸引的人群涵盖了从白领到老年人。尤其是像折扣牛这类布局在二三线城市的临期折扣店,很好的抓到了年纪较大的成熟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
直到现在,临期折扣店的优缺点都非常清晰明了。更为便利、更为便宜;供应短缺,竞争激烈……这些都是临期折扣店需要直面的,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将临期折扣店改造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折扣店,是商家和企业需要考虑的。
在市场中,折扣的来源有两种,软折扣和硬折扣。
软折扣是中国目前的临期折扣店所沿用的,通过临期产品的销售,“尾货清仓”的方式,用产品本身的不足来压低价格。这种模式不需要多的科技上的投入,只要找到货源,就可以进行获利。
与之相反的,硬折扣是成熟的海外折扣零售市场所沿用的销售模式,这也是折扣牛所沿用的运营模式。
通过减少SKU,减少运营成本,例如削减管理人员和店员,强化企业和门店的科技性,来降低整体门店成本;并且辅以销售商超自身的品牌,进行垂直供应,双管齐下,压低零售的的价格。
目前国内的零售折扣店要做的,就是从软折扣向硬折扣的转型和从抢尾货到重科技的发展。在市场已经形成的状态之下,谁能更高效和有序的抢占市场,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事。
从去库存,到去产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稳定货源的同时,进行科技化的再改造,这是所有临期折扣店的挑战和课题。
临期折扣市场,一个巨大的零售市场中的细分赛道。当市场已经存在,此刻谁能又快又好地跑在前面,也许谁就能成就下一个新消费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