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Insight

连线Insight

公告

产业升级创新者的聚集地。

统计

今日访问:2365

总访问量:14230346

对话亮风台廖春元:入局十年,看清AR在中国诞生、起伏、落地和未来

2022年12月21日

评论数(0)

文/周晓奇 

编辑/叶丽丽 

当元宇宙的浪潮冲击着2022年时,谁会想到在十年前的2012年,国内已经出现了第一批AR企业。

彼时,当廖春元兴冲冲带着AR方案展示给投资人时,没人能理解他所说的人机交互、智能感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当时国内对AR概念的认知几乎为零”。

廖春元说得没错。当时国内智能手机才刚刚发展起来,人们都还没完全玩转智能手机,更不用说接触超前的AR交互。尽管当时谷歌眼镜的发布,为AR行业带来了些许波澜,但由于太过超前,加之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备,谷歌眼镜很快偃旗息鼓。

谷歌眼镜虽然没成功,但巨头的入局还是让整个AR行业开始被外界所知道,嗅到机会的玩家们也在此后悄然入场。

十年后的今天,元宇宙概念的爆火让AR产业再度爆火,消费级AR眼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字节跳动也斥巨资收购了PICO,提前布局下一个时代入口。

但就在此时,廖春元并不认为消费级AR产品的时代即将到来,他认为还要三到五年才会迎来爆发期,因为真正的AR产品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力,现在的软硬件条件很难达到这一条件。

因此,这些年廖春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B端领域。十年来,亮风台为超过20个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与宝武钢铁、国家电网、中国商飞、富士康、三一重工、海尔、上汽等数千家企业与机构合作,挖掘核心需求创造实在价值,赋能实体经济。

亮风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廖春元 

但亮风台并不会放弃庞大的C端市场。廖春元向连线Insight表示,接下来亮风台将以建设超实境智慧空间为目标,以空间计算、智能交互、AR云、智能终端、AI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深入布局工业智造、智慧安全、文化旅游等领域,无缝融合数字和物理世界,解决“虚实鸿沟”问题,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也是亮风台认为AR真正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完美融合、共生。

连线Insight与廖春元对话两个小时,聊了聊一位在AR领域耕耘十年的创业者,如何看待AR在中国的起起伏伏。以下为连线Insight与亮风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廖春元的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 

1、从 TO C 到 TO B,AR企业要活,得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

连线Insight:您为什么选择在2012年回国创办亮风台?那时候VR在国内还是个很陌生的概念。

廖春元:我本身一直在做智能人机交互的研究,回国前我在美国的富士施乐研究院工作,当时研究AR计算机的时候,感觉到这是未来人机交互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此时,智能手机才刚刚发展起来。

其实,每一次计算机的发展,都会带来一次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进而带来行业的巨大改变和商业成功。比如微软的Windows界面、iPhone手机、iPad。大家都在沿着这个轨迹,寻找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划时代计算机是什么样子。

这里要提到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人机交互、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趋势,本质是让用户大脑的认知负载最小化。也就是要让人进化以来的很多本能,尽可能接近甚至超越物理世界。通俗来说,让人用计算机的时候不费脑子,也就是让认知负载下降。

沿着这个规律,第一我们肯定要从2D到3D,因为人本身就在3D物理世界里;

第二虚与实要融合,因为过去几十年计算机发展产生的大量虚拟内容,与现实物理世界是割裂的。那么,接下来就要将数字世界带到物理世界里;

第三是人的自然交互,现在我们触摸计算机不是最自然的交互,最自然是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等行为与计算机交互,用计算机就应该像人和人打交道一样,这才是人机交互的最终发展方向。

最终你会发现效率的提高,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到了极致的阶段,需求和支付完全数字化的阶段,光速内就能完成整个闭环,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十多年就存在这些研究,这件事情也值得去做一辈子。

这是一个研究计算机的人,这辈子能参与的一次大革命。我的职业生涯只要把AR这件事情做好,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连线Insight:当时的谷歌眼镜对你有启发吗?

廖春元:谷歌眼镜是我回国之后才发布的产品。当时我觉得从行业来讲,AR计算机从来都不等于眼镜,只是眼镜是一种比较好的呈现形式,它能解放双手,双屏显示更加立体。所以当谷歌眼镜出现的时候,我觉得行业可能已经开始在探讨新的终端形式。

当行业巨头看AR赛道的时候,对行业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后来微软开始入局,大家会发现已经朝着产业化的步骤前进了,这也就印证我们当时的研究是对的,更坚定地让我继续朝这条路走下去。

连线Insight:亮风台最开始做的其实是C端产品?当时为什么选择先做C端产品?

廖春元:最开始我们做的是手机AR平台,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智能手机,所以我们就做了ToB和ToC的平台。我们第一个商业客户是深广电,给他们做了一个App,编辑可以用App去更新内容。我们也和OPPO合作,开发了支持UGC创作AR内容的应用。

但后来我们发现智能手机平台入口端被大厂垄断,很难进行突破,并且也认识到手机对于AR的局限性。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探索另外的硬件形式,那就是眼镜。到了2015年,我们就开始眼镜的硬件研发,发现消费级AR眼镜的挑战很大。

在我看来,真正的AR眼镜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力。按照这个定义,消费级AR眼镜受到重量、体积、电池、光学、算力、价格、生态等各方面的限制,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全部搞定的。

一个AR产业的完整拼图至少包括三大块:硬件、软件和软件平台的整合。因为我是计算机出身,所以先从软件平台入手,也成立了硬件部门。因为对B端企业来说,硬件重量、价格、外观不是最核心影响因素,主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好。

所以我们先从平台软件入手,再慢慢迭代硬件,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拼图。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从C端入手,但最终其实在B端场景先落地的原因。

另外,我们想要做真正具备智能感知能力的AR眼镜,所以希望将很多软硬件模块沉淀下来,为未来推出消费级AR眼镜做准备。

连线Insight:亮风台还会入局消费级AR眼镜吗?

廖春元: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肯定不会主动放弃。实际上当我们的平台将能力和数据积累到足够强的时候,不管去做消费级市场,还是合作伙伴入局消费级市场,都是必然的结果。

另外从产品角度来看,不管是ToB还是ToC,最终使用者都是人。很多自然交互、3D内容、虚实融合的东西,其实是共通的。如果在B端场景能做好这些,必然有一部分能力可以移植到未来C端场景。

连线Insight:2015年,您当时判断说做消费级产品不太成熟,现在是否更合适一点?

廖春元:现在我也认为还没到时候。从2015年算起到现在,光学模块是否能够缩小到普通眼镜大小了?显然还没有。眼镜腿这点体积装载的电池能力,能否支撑AR眼镜8小时续航?也没有。芯片放在这么小的空间内能否支持复杂的AI计算吗?也不行。

所以消费级AR眼镜真正达到理想状态是很难的。现在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把功能简单化,只投屏看电影等。它对周围没有感知能力,从逻辑上不是AR眼镜,更符合的称呼是智能眼镜。

这条路门槛低,大家都可以快速进入。2015年火起来的VR盒子就是这类产物,但这都是过渡性产品,很快会消失。

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真正做出AR眼镜应该具备的感知能力,但现在还达不到条件,离消费级AR产品爆发还要三到五年时间。

2、行业经历过寒冬,退潮期更考验竞争力

连线Insight:2015年,AR/VR行业经历过短暂爆火后很快陷入寒冬,您如何看待当时的那波寒冬?

廖春元:我觉得当时是表面上的热闹,大家想象这个东西出来后,明年就能人手一台。但忽略了本质的东西,这个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当时大家太嗨了,完全忘记了这个问题,只看到了一些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而没有看到稳定的、确定性的东西。所以一旦没有达到原先预期,很快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回到第一性原理,大家的预期其实没有错,但不能因为一两年没达到就完全否定,也不能期望很快就能做到预期效果。这样既伤害了用户,也打击了整个行业。

连线Insight:这两年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再次带火了AR/VR行业,您认为现在和当时有本质的不同吗?

廖春元:元宇宙补足了数字资源的稀缺性,也让更多人愿意了解AR/VR行业,这是一件好事。当然,产业也在不断迭代,大家会发现很多场景是伪需求,但有一些场景是真正有落地价值的。比如工业领域,AR对安全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

连线Insight:现在大家对元宇宙的期待很高,是否会再次出现2015年的那种落差感?

廖春元:现在其实已经有这种苗头了。还是回到第一性原理,只要大赛道和方向没有问题,叫方宇宙也行,其他宇宙也行,元宇宙这三个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了什么问题,需求在哪里,价值在哪里。

没有元宇宙,亮风台也活了七八年了。只是元宇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帽子,可以教育市场,引起大家关注。现在可能是节奏太快的原因,与大家的预期有落差,从周期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否认这条路径和大方向是对的,所以不管是2015年还是现在,都不影响我们对大趋势的判断。

连线Insight:您之前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至暗时刻,当时亮风台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到很痛苦?

廖春元: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难处。2012年-2015年的时候,当时最难的是别人不知道AR是什么,我们要从0开始,拿着第一个demo去进行市场教育。所以现在看来,其实感谢2015年的那个泡沫,至少教育了大家,让很多人知道了AR/VR概念。

今年在整个经济收缩之下,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难处,包括我们也遇到很多挑战。我觉得这是一个公司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如果不经历这些困难,很难建立起自信心。

我们在2015年融资之后,直到2017年才继续拿到融资。这中间整个行业都有下滑,很多公司创立之初的友商很多都不存在了,我们自然也有迷茫的时候。但只要核心基本盘没有变化,那这件事就值得做下去。

很多时候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不管是对行业的理解,还是技术、产品、商务等方面的资源积累,都需要时间。通过时间积累起来的竞争力,这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连线Insight:现在看来行业情况相对好很多,融资也回暖了,现在你如何看待整个行业?

廖春元:当大家都看好这个赛道后,会发现进入赛道的人有很多,包括巨头也会进来。今年我们公司也进行了扩张,这时候你会发现组织变大之后,对内对外都有很多挑战。这个时候内部管理怎么做,外部怎么摆好自己的战略定位,怎么和这么多企业同场竞争,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业本身来说,CEO可能决定公司的天花板,你的认知如果被局限了,对公司影响会很大,所以我觉得不管时间维度还是宽度上,确实需要看得多、看得广一点才好。

3、AR在B端应用很广,但选对行业很重要

连线Insight:亮风台如何帮助工业、制造业领域的企业,进行真正的降本增效?

廖春元:一方面是突破人的智力和体力,另外一方面是突破空间的隔阂。具体来讲,比如在工业巡检领域,这些设备都在物理空间里面,要派人去检查和维护,但现在的工业设备越来越复杂,靠人记住所有规范和流程,其实是不靠谱的。所以通过“AI教练”来辅助人力进行巡检,人只要照着单子扫描设备就能完成检查,甚至人可能做错了某一个步骤,那“AI教练”会提示纠错。

亮风台AR设备辅助工业巡检场景

另外突破物理限制,就是人去不了,或者人去了但成本很高,这时候通过远程指导去降低成本。未来当问题积累多起来后,一些简单的问题AI就能回答,复杂问题再交给人去做,AI是会进化的。

连线Insight:有些行业的容错率比较低,比如医疗行业,那亮风台如何通过标准产品的组合,保证稳定性和可靠性?

廖春元:我们会谨慎选择行业。这也是我们没有选择正式进入医疗领域的原因,就是因为容错率很低,所以我们会策略性选择相对容错率高一点的行业,比如医疗培训行业,至少出错了还能纠正。

关于行业的选择,我认为有几个点,首先行业真正有需求,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能满足这个需求,其次商业上是否合理,客户出的价钱和我们付出的成本能否匹配。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行业发展,因为除了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商业模式和场景的进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场景决定了我们能创造多少价值,付出多少成本,这样商业模式才能转起来。

连线Insight:B端AR产品是个定制化很高的事情,在定制化的过程中困难点在哪里?

廖春元:复杂一点的功能肯定还有定制化。但从产品和技术上来看,可以分成很多层,有些模块可以直接使用当前平台已有的能力,另一些是定制化的部分。现在我们提炼的共同模块越来越多,定制化的部分越来越少。

在这其中,一方面是我们标准化的能力持续提高,另外非标的部分不一定是亮风台来做,而是底层模块做好后让合作伙伴来做,形成一个生态合作模式。

连线Insight:目前亮风台的标准化做到了什么程度?

廖春元:我们有“ABCD”四大板块,分别指的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data)和智能通讯(Connection),以及AR终端(Device)。

在这之上,针对每个行业也有标准的行业应用,比如工业领域我们有数智化平台,如果客户有特殊需求,我们再加定制的东西即可。如果标杆客户确实有非常复杂的需求,超过了目前平台的能力,那也不要紧。因为现在标杆客户的定制化,其实是后续中小客户的标准化,中小企业会仿照标杆客户的方案,所以并不矛盾。

亮风台建立的“ABCD”四大板块

连线Insight:目前业内对B端AR市场的预期是怎样的?

廖春元:我觉得B端AR市场有千亿甚至万亿的市场空间。未来,AR计算机其实可以适用所有手机的场景,而且按照未来发展趋势,一个人应该会有多个多种形态AR设备,同时还会有许多服务,这些都是无形的服务价值。

连线Insight:之前就有观点说AR会取代手机和电脑,这个您如何看待?

廖春元:部分取代。直到今天电脑也还在,台式机也还在。这是因为从来没有一种设备或人机交互方式能满足所有需求,所以用户会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终端。

连线Insight:现在行业有流行一种B端无爆款的说法,您如何看待?

廖春元:在B端领域,很难像C端一样,突然一下子就出现爆款。但反过来看,C端的爆款往往是在B端和G端沉淀下来的东西,这是需要软件、硬件、生态等达到一定条件,才有可能形成最终爆发的状况。

连线Insight:现在亮风台AR设备的应用很广泛,那工业元宇宙会不会出现?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

廖春元:我们认为最后形成大而全的元宇宙,恐怕还是比较远的未来,现在可能是根据行业先落地,甚至都不叫元宇宙,也许叫星系、星球、智慧空间。

AR本身是围绕人的能力进行服务,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解决物理、智力、体力的限制。另外我们做AR,也是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价值。

4、虚实融合,才是AR最终章

连线Insight:了解到亮风台提出三年打造一个“超实境智慧空间”,这个空间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廖春元:可以理解为基于物理世界的元宇宙。比如这间(采访)会议室变成超实境智慧空间是怎样的,首先整个空间被AR化了,我进到这个空间,戴上AR眼镜就已经识别这个空间内的所有事物。拿起这瓶水,各种介绍就显示出来了,看到每个人后,相关简介也显示了出来。

但这些情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依托现实的物理世界,而且数据都在一个中心内,只是我们通过不同的终端后,相关信息统一集合在了一个地方。这样不管人走到哪里,只要登录账号,就能获取之前保存的所有东西。人、空间和数据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和虚拟内容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超实境智慧空间效果图

连线Insight:这个空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社交还是娱乐,或是其他?

廖春元:这个没有限制,它是一个底座,你可以在这上面搭建不同的应用。相当于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可以有N种不同的应用。就像是我们使用同一个手机,但是打开了不同的App。

连线Insight:您设想的AR产业最终形态是怎样的?预期什么时候能发展到理想状态?亮风台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廖春元:未来可能AR眼镜不是最主要呈现终端,可能真的用投影和物理方式进行整合,呈现出一个空间内有多种终端、多种应用的样貌。这个过程可能还要5-10年来达到,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在垂直的方向上,占据到一些空间。

连线Insight:国内在AR产业深耕十多年的公司比较少,您如何总结AR产业这十多年的关键时期,包括亮风台自身的变化?

廖春元:从2012年到2016年左右,这是第一波教育市场阶段,用户基本有了AR概念,然后行业进入衰退期。但在衰退期会发现,很多巨头反而在这个时候进入了AR赛道。

从2016年到2019年,国内市场开始进行5G、新基建的建设,我们也开始有了一些行业落地,因为新基建带来了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市场机会。

第三波就是现在,疫情带来了推动作用,因为大家都在家里待着,生活环境更加数字化了。这也是元宇宙中的数字化生存概念的现实化,未来人们生活可能会更加数字化,这是AR产业未来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连线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