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乌海机场落地,继续乘车沿G6国道向东北前行,车窗外,沿途一片接一片长着稀疏野草的戈壁滩不断掠过眼前。一个小时功夫,便进入了巴彦淖尔的磴口县。
磴口县城的西部,就是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蒙语中,“乌兰布和”意指“红色的公牛”。刮起风沙时,天空是会呈现一片红色景象。
但即使这样狂野的“红色公牛”也能被人类驯服,在沙漠腹地,现在,长出大片绿洲和牧场,甚至,在层层防风林围拢下,还有大块儿的有机农田。
这源于一大群人,用10多年,在远离人烟的沙漠腹地,建成了一个220平方公里的绿洲。一方面,退沙还田,生态治沙,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也间接让消费者,在基地的伙伴——盒马平台上,把追求健康、品质生活的消费有机蔬果变成一种环保态度和主张,“一口一口吃掉沙漠”。
有机农业,采用自然耕作方法,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或生产调节剂,有助环境保护,其生产的产品也普遍被认为更新鲜和更健康。
不过,供需不匹配,难以规模化,成本高昂,在国内,经营有机农场一直以来都是“为爱发电”、 靠“情怀”活着。这些年,随着一些大型零售平台进入,带动供应链上紧密协同,落地相对清晰的商业策略,有机农业一些难以为继的状况正在逆转。
最近,「零售氪星球」深入内蒙巴彦淖尔沙漠腹地,探访了一个商业实践新案例。
在这个案例里,环境生态、有机生产商、零售平台和消费者,共同构成了绿色价值链的有机闭环。在“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一体化的探索上,开了一个头。
01
沙漠里的“有机贝贝南瓜”
贫瘠的沙漠,如何成为有机农业的沃土?
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
过去,国家治沙模式以补贴为主,通过种树和种草改善环境。但过去十几年,圣牧摸索出一个生态治沙的新方式:构建了一个以乳业为核心的全有机产业体系,不但种树种草,将22万亩沙漠变成优良草场,在这块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沙漠腹地,以有机牧草养牛产奶,牛粪还田,养肥土地后再做有机农垦。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有机资深专家杜相革看来,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种养一体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形成闭环产业链。
有机牧草,为牧场提供饲草料,三亩地饲喂一头牛,而一头牛的粪便,又能还田三亩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肥力,种养循环实现了沙漠内的自给和循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治沙和致富兼顾。
2021年起,盒马有机蔬菜负责人刘良超尝试与这个基地合作,将在沙漠种植的有机贝贝南瓜,上架盒马,粉糯甘甜的南瓜很快被一抢而空。
2022年,圣牧又试种近200亩有机贝贝南瓜,当年8月,收成40万颗,在盒马又迅速卖空。正向的市场反馈和来自盒马的订单,让圣牧草业负责人刘文光有了足够信心,2023年,他将有机南瓜扩种到1000亩,预计收成150万颗,还扩种了有机玉米。
沙漠里种菜,挑战重重,总体产量仅为非有机基地的60%。有机菜苗还未长大,就可能被大风刮走,被野兔、刺猬、狐狸和小鸟们“偷吃”。 刘良超在有机农业呆了15年,他深知,做有机的人,最大担心是种出了好东西卖不出去。
对盒马,沙漠有机贝贝南瓜的更大意义在于,是治沙产业化的环境友好产品。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株南瓜秧,都能牢牢抓住近4平米土壤,保证水土不流失,反过来,消费者每吃一颗有机贝贝南瓜,就能帮助乌兰布和沙漠锁住0.25平米的土壤。
当然,一切的环保、可持续概念,都应放在经济链条去检验。无论对盒马,还是基地,双方在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联动,既是商业行为,同时,也在不断验证经济框架下的环保可行性。
这种探索的最佳指向,是在环保及经济都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实践。
02
从做有机食品供应链,企业肌理的“可持续”
这些年,全球环境危机、气候巨变,尤其是疫情肆虐,让消费者改变自身行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消费者对“可持续”认知的不断提高,他们期待一个更丰富、多元、积极的可持续消费市场。
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60%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努力降低其饮食习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上述报告提及,随着消费者可持续意识觉醒,全球40%以上的终端消费者愿意为具备ESG属性的产品和服务支付达10%的溢价。
其中,“中国消费者更易被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品牌所吸引,愿意为值得信赖且符合自身价值主张的ESG产品服务支付高达20%的溢价。”
盒马有机项目负责人蔡宏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些年,很多90后、00后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买单的意愿很强。
甚至有消费者,在盒马App后台留言:“塑料袋可不可以不要了?”“有没有可以更小包装商品”,还有人问,“能否卖更多有动物福利的商品?”
“You Are What You Eat”
这句有机农产品圈里常见的英语短句,字面意思是: 你选择的食物,成就了你的身体和健康。但背后的深意是,“你选择购买的食物,也代表了你的态度”。
从国内整个有机农业看, 30年发展,尤其近5年,不断提速。2022年《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披露,2015-2021年全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发放量年平均增长1463张,2021年发证数量相较于2015年增幅高达84.3%,年均增幅为12%。
其中,2021年有机产品销售额达951亿元,较2020年增长18.3%,中国连续多年位列全球有机消费第四大国家。
2018年,盒马开始销售有机产品,2022年,盒马正式将有机产品提升为公司级战略,将有机产品的布局从蔬菜扩大到水果、肉禽单、粮油、乳制品、母婴等7个重点品类。
盒马有机食品消费者的数量,在4年实现近4倍的成长,近30%的用户渗透率。
在盒马有机品类运营许成志看来,盒马平台上有机品类规模的不断增长,核心动力源于两点:一个是,高频品类更有性价比;一个是,低频次商品选择更丰富。
“国内有机市场,现在还处在成长期。”。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有机资深专家杜相革看来,有机农业在国内,还存在两个主要发展瓶颈: 第一,市场问题。相比在欧美市场有机产品已成为主流商超常规品类。在国内过去多年的市场现状是,有机农品主要由小规模有机农场宅配,尚未形成售卖有机产品的主导市场和平台。第二,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危机。
而要突破阻碍有机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就是价格,种得好,又便宜”。
盒马全渠道,目前在售近1800款有机商品,是国内最大的有机生鲜食品一站式购物平台。在盒马最早进入的有机蔬菜品类,大部分是10元左右,甚至更低,7.9元的玉米、娃娃菜;5.9元的小米椒、绿豆芽,是让多数人可消费得起的有机菜。
与美国市场有机食品普遍要高30%-50%的价格策略不同,盒马通过“真不贵”的平价化,去推动有机产品覆盖更大的人群,推动有机产品渗透提升,进而,带动对环境友好的有机企业进入更广大的市场。
“像有机农业基地,如果把种出的农产品都卖掉了,就不会亏钱。”
刘良超说,盒马这几年做了很多研究,花了很多心思做多样化产品的开发,把有机产品“吃干用尽”,降低损耗,提升附加值。比如,通过净菜加工,把一些大小、外观不达标的有机菜做成有机净菜、沙拉菜。
盒马商品质量合规管理专家姚军恺透露,为了确保“真有机”,盒马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准入与管理机制,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去构建品质,影响改变消费者的认知。
作为盒马今年特别组建的涵盖法律法规、标准、膳食营养、有机农业、双碳标准、供应链管理、生物多样性7个领域的国内顶级专家之一,姚军恺的日常,不但要为品牌的有机战略提供支撑,也会对接各大有机合作伙伴,提供专家层的引导帮扶。
03
商超业可持续的先行者
“在商言商”,客观上,出于现实的竞争考量,有机商品是盒马通过构建差异化商品对顾客分层运营的一种策略,辐射消费力更强的都市中产及以上人群。
但更大的时代背景是,随着国家减碳目标确定和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点绿成金”成为一种新趋势,或者,成为一个企业们必须适应的新商业规则。
新一代消费者更忠于那些符合其价值观的品牌。对品牌而言,感知年轻一代对“可持续”的重视,也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而有利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往往无法单打独斗,当盒马以零售平台的角色带动整个供应链“置身其中”,联动有机农品生产商,汇集更稳定订单,撬动、组织分散的有机供给资源更具规模化,成为可持续的生意模式时,也在将“可持续”的韧性,融入了零售平台自身的发展肌理里。
对盒马,有机产品供应链的发掘,成为落实可持续的一个切实落脚点。今年6月,盒马宣布成立可持续发展部,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低碳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的重点探索方向。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ESG可持续战略与运营主管合伙人钟晓扬认为:“消费品零售企业应把握ESG新增长引擎,构建ESG战略及可持续管理体系由上至下转变发展动能,通过投资创新商业模式颠覆消费者体验,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推动生态变革,借力合作伙伴和绿色资本,点燃可持续商机的无限未来,制胜消费品零售行业的下一个十年。”
在国外,芬兰零售商Kesko,已经尝试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全球首家收集废弃咖啡渣,并用于生产营养土壤和化肥产品的商超零售企业。
而英国老牌连锁超市Sainsbury's,根据每位顾客的历史消费习惯,形成绿色产品的定制化优惠价格,提供精选产品最高享受30%优惠,激励消费者绿色消费。
相比之下,盒马的探索是尝试将“可持续”理念和打法融入供应链的运营里,驱动业务可持续。所有的尝试努力,都会让品牌在未来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标签。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环保意识,将成为零售市场极为关键的竞争力。
过去数年,对绝大多数企业,可持续,更像是一种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关技巧。但现在,有先行者,正在将这股绿色浪潮真实地融入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