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5日
评论数(0)8月25日,今年7月1日才开始公测app的未来集市公布了自己的相关数据:付费用户数130万人,交易额达到了12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咋一听,貌似还不错,但仔细了解一下,许多细节却又不禁引起人们的深思。
主张用户一边挣钱一边消费的未来集市,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早几年的云集微店。云集微店此前也喊出过“自用省钱,分享赚钱”的口号,两家公司也都有相应的入驻开店门槛。而且,与之前的云集微店类似,未来集市据了解也有类似于赚取“人头钱”这样的推广模式,而这也为其模式的合规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社交裂变or传销式扩张?双面模式下的不确定风险聚升
野蛮生长,或多或少都带有原罪,这对于年轻的社交电商新晋玩家而言尤为如此。
成功如拼多多到现在也无法遮掩当初假货过多所带来的阴影;打着会员电商大旗,成功IPO的云集微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仍然无法摆脱过去涉嫌传销留下来的印象。
那么未来集市呢?
就目前看来,这家平台在盈利上似乎有着双面特征,一面是靠商品销售获得提成的社交电商平台,另一面却以发展新店家为名,奖励“拉新”个人或团队。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传销的本质就是以购买商品或缴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再以传播发展下线作为基本收益方式。这样看来,未来集市似乎很难摆脱传销的嫌疑。
那么对于店主而言,分享卖货和拉人头究竟哪个更具有吸引力呢?
据报道,未来集市上面,用户投资399就可以成为店主,之后每招一个就可以赚100元,有20个直属店主第21个开始可以赚200元。同时升级优质服务商,不仅自己招一个店主赚200元,同时店主再邀请的店主还可以赚100元。
究竟怎么最赚钱答案一目了然。在拉新收益的利诱下,未来集市店主的注意力或许会更多是放在拉新之上,而不是如何卖货。
毕竟卖货什么的,太累,来钱太慢。
微商的兴起已经有些年头了,而在2015年之后,拼多多、云集微店等社交电商们的横空出世推动这种新的电商模式走向最高峰。铺天盖地的社交零售,使得人们的社交软件上充斥着商业化信息。如果只是单纯的打广告,卖货,人们对此早已从最开始的好奇转为现在的冷漠甚至厌恶,小白店主成长成为优质微店店主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
两相对比,拉人入伙无疑是更好的赚钱渠道。或许未来集市的初衷是好的,但一些人性上的东西不是它能够改变的了的。
除此之外,价格较高或许也是阻碍店主靠卖货赚钱的另一条拦路虎。
例如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未来集市在售的雪花秀顺行柔和洁面泡沫200ml的价格是272元,而天猫国际进口超市同款产品的价格却为218元。
这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笔者不得而知,不过很多新兴电商平台都具备供应链方面的短板,拿货价格高也就无可厚非,只不过对于销售而言这无疑会增加不小的难度。
不得不说,未来集市商业模式给人的感觉与几年前的云集微店非常相似。当时云集的推广模式为店主-导师-合伙人。用户缴纳365元成为店主,随后可邀请新用户成为店主,邀请数量达标之后晋升为导师、合伙人,并从中领取提成。
而在2017年5月,杭州滨江区市场监督局给云集微店开出一张958万元的“组织策划传销”罚单,也已经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定性,那么如今与云集微店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未来集市呢?或许它也应该考虑是否有类似的风险,前不久,其公众号由于“涉嫌违规分销”被封,这可能也是对其敲响的警钟。
底盘决定高度:内功不足,谈和未来?
模式方面的质疑是一方面,但从一个电商完整体的角度来看,未来集市这个年轻的经济体,似乎流露出一些“发育不良”的迹象。
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有不少关于其服务方面的投诉帖子。
“近一个月还没有退款,客服每次都说登记,登记一个月也没退”、“我这货都快买一个月了还是没收到货,我说在不就给我退款,客服每次都说在处理。”、“和商家联系好,就把货退回去了,他们也签收了,可是退款却一直不给退,一直拖,就是不给退款,跟客服反应,就是聊骚气死人,”
在广大电商用户的一般认知当中,一般退货只要商家收到货,退款会很快返回自己账户当中;在发货方面,在供应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竞争关键点的今天,很少会遇到长时间不发货的情况。
在电商平台竞争无比激烈的今天,正常的退款、发货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未来集市又该拿什么去留住用户去和其他平台展开竞争呢?还有基本的售后都存在问题又该让店主如何把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并产生复购呢?
店主卖不出去货,最后的结果要么放弃,要么把目标放在疯狂拉人头上,这就又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问题上:明明是以卖货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社交电商,长着长着却长歪了?拉人头收会员费却成了主要盈利模式?
很多时候越是急着达成目标,目标往往越难实现,企业发展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当中,很多企业在发展时都面临过品质把控与快速扩张的二选一难题,过于信奉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唯快不破”的四字箴言,在追求快速规模化而忽视了精细化。事实上,任何场景下的超速都意味着危险。of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快速建立规模化,但相应的运营和经营能力跟不上,车子报废率极高,再后来还要回过头上智能锁,不断重复投放,最终只能跌下神坛,让位给后来者。
不是说规模化不对,但前提是市场允许MVP(最小可行化产品)的出现,这一类产品通常适用于新兴赛道上,人们没有对比参照系,后期的缝缝补补反而会不断冲破用户锚定心理。
但电子商务明显不属于这一类别,社交电商也是电商,也涉及到发货、品类、物流、售后、客服等一系列影响用户体验的环节。这些基础服务做不好,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回到电商刚出现时的状态,而不是目前各项细节追求到极致体验的时下电商。面对越来越挑剔的用户喜好,这些基础服务能力的不足或许很容易给平台招来负面和投诉。
对于未来集市而言,比社交裂变规模扩张更重要的其实是建立好自己的产业基础设施。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零售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地基打好,兼顾速度与效率,真等到大厦建成才想起地基的重要性可能已经为时晚矣。
华丽的数据无法遮盖住自身短板,相反,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未来集市经营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暴露在公众面前,并被不断的放大化。接下来,未来集市或许真的需要停下来静下心,仔细思考一下自己模式的合规性以及基础设施的搭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