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6日
评论数(0)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索尼爱立信(SonyEricsson)和黑莓制造商RIM(ResearchInMotion)成为手机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而随着智能机时代的到来这些大厦早已衰退,导致它们衰退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苹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在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早几年,苹果、三星则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国产手机厂商似乎在手机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一直处在跟风者和模仿者的角色上。
如今,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走过一半还要多,国产手机厂商也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印象和标签,在创新方面的建树也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而创新带来的好处最直接的体现在销量上,以华为、小米、oppo、vivo为代表的国产手机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国产手机开始引领手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呢?
局部与引领的差距:“共识式创新”成评判标准
关于国产手机是否具备引领手机技术发展能力的猜想,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上一个改变手机一切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每个人都知道,没有比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更好的例子了,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出现彻底打破了移动通讯产业的发展形态,其中最为明显,也是对现如今智能手机形态都具有巨大影响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屏幕取代按键的移动通讯工具设计迭代iPhone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许多手机制造商也跟风模仿和学习,都采用了同样的布局,放弃了大多数物理按钮,而是选择拥有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显示屏。为此,之前苹果甚至因它而被起诉声称三星抄袭了它的设计。从那时候起,许多手机制造商都采用了同样的布局,放弃了大多数物理按钮,而是选择了一个大而漂亮的显示屏。如今,这种手机设计模式已经奠定了如今智能手机样式的雏形。
除此之外,苹果还取消了Palm等公司随手机出货的手写笔,开创了多点触摸控制,这一创新举措同样也是革命性的。用“捏”的方式放大缩小,或者上下滚动列表,这对当前智能手机触屏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软件要比硬件重要得多如果单论手机制造的功底而言,诺基亚们也有着极强的护城河,但随着iPhone的出现对手机产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这也是苹果手机领先的集中体现,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智能机运行的操作系统,众所周知,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都支持JAVA,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看能否基于系统平台的功能扩展。苹果Ios操作系统的出现打破了Symbian系统的统治地位,操作系统在手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使用最多的是谷歌的安卓系统,在许多方面的设计思路上都与iOS雷同,这也使长期饱受争议。但是,凭借其“开放性”这一明显特征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二是改变了移动软件的制作和分发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iPhone推出一年后,苹果又推出了带有五百个应用的APPLE STORE,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截止到去年iPhoneX推出,应用数量已经高达210万个。这一创新举措也引发了安卓的学习,目前安卓手机也有自己的软件商店。
而硬件方面,苹果很多供应链上需要的东西都用其他公司的。例如OLED屏幕,苹果就需要从最大的对手三星那里购买。苹果自身也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据报道,正在寻找另一家供应商,如此看来目前苹果也没有发力这一领域的打算,软件生态才是其发展的重头戏。
3.对社会活动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PC时代的网页浏览,手机浏览器的发明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针对PC互联网的一次“夜袭珍珠港”,iPhone的MobileSafari是第一个真正试图将真正的Web带到一个小屏幕上的移动浏览器。从那时起,其他的平台也基于同样的内核Webkit构建类似的Web浏览器。
在游戏方面,重力感应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也改变了人们对手机游戏的形态和认知。而随着智能手机创新的深入,外卖、电商、支付等各式各样的服务业逐渐兴起开来。
不过近几年来,苹果手机无论是从软件方面还是外观设计方面一直都饱受诟病。而反观国产手机方面,似乎不乏一些值得称道的创新举措。例如华为的麒麟高端芯片的推出一度被认为是可以与高通骁龙“掰手腕”的进步,而随后“吓人的”GPU Turbo技术推出也弥补了中低端芯片的不足。
智能手机已经正式进入全面屏时代,oppo与vivo推行的屏下解锁功能可以和全面屏更好的结合,这也引发了国内外人们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全新的升降式摄像头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拍照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创新之举。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说苹果之前的创新比作“大幸福”,那么国产手机方面的创新则更像是“小确幸”,前者是“引领式”创新,而后者更像是“局部性”创新。苹果创新的引领作用很好理解,重点在于这些创新能够上升为行业的“共识式创新”,随后行业的跟风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产手机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不用妄自菲薄,但也不宜就因此认为就能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华为的麒麟芯片等创新举措让我们看到的是在高端技术上弥补了与美国科技巨头的差距,但似乎这一创新并不具有产业开创性特征;而屏下指纹解锁等技术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并没有上升为行业的“共识式创新”。例如苹果方面更多的就把重心就放在人脸识别解锁方式上来;高通则在发力于超声波解锁方案。
与苹果颠覆诺基亚的创新相比,国产手机更像是一种改进式创新,是在原先苹果基础上的创新行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择性也很多,国产手机厂商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去生产更适合中国用户的手机。从大的操作系统来看也可以反映了这一点,与IOS推翻了Symbian不同,而安卓一直在缩小甚至在用户直接的感官体验上与IOS系统并驾齐驱,但从没有人会说安卓超越了IOS系统,引领了新的技术。
除此之外,根据物理学常识运动、静止与参照物的理论,苹果三星们创新起点高,如今再创新显得有些乏力,而国产手机起点低近年来发展强劲,以苹果为参照物,多少会给人们一种国产手机在创新方面表现优于苹果的感觉,但实际上仍然处于追赶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国产手机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也值得称道。但如果因此就判定苹果手机创新乏力,国产手机将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还为时尚早。例如iPhone X引领的“刘海屏”就引发了国内手机厂商的争相模仿,这也说明苹果手机的在创新引领性上的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
由软件创新到硬件设计创新:创新“缓慢期”,抢滩下个风口成为制胜关键
国产手机厂商到底有没有机会弯道超车,成为手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机会是有的,如果只是围绕智能机本身进行创新,那似乎留给中国手机厂商们的表现机会已经不多了。
Andreessen Horowitz (简称a16z)的合伙人Benedict Evans提出了一套关于理解创新迭代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缓慢到爆发再到缓慢的“S型发展曲线”。
而哈瑞.丹特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描述科技周期S曲线也讲到,一种新技术在应用普及阶段,早期和后期的增长率都很慢。普及率从0.1%-1%与1%-10%所经历的时间是一样的,在对数坐标下是近似均匀的。
通过“S型发展趋势”不难发现,智能手机市场其实已经步入了第二个缓慢期,这一期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天花板明显,创新乏力,很难出现引领性技术创新,如今饱受创新诟病的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苹果公司其实本身并不是没有创新投入,但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本身已经快要触及天花板了,那么留给国内手机厂商的发挥机会自然不会太多。
在笔者看来,从PC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每次产业更迭,硬件变化是表,软件方面的创新才是里,以智能手机为例,以屏幕代替键盘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软件方面的功能,是充当软件“服务者”的角色。而一旦在软件性能方面的改变趋于稳定,才逐步开始硬件方面的创新。事实上,这一创新路径的演变过程其实也符合商业社会的主导力量变革。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由技术驱动向运营驱动,再从运营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循环过程。例如最近的一波潮流,移动互联网时代,抢滩移动端入口,O2O等模式的兴起其实都是基于成熟技术下的运营模式创新。而随着互联网那个流量红利的殆尽,阿里、京东、苏宁开始喊新零售、无界零售、智慧零售的口号,其实就是由运营模式创新为主向技术创新为主进行演变
当运营导向的商业红利到达天花板时,企业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那就是技术变革;而当这门技术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发展趋于稳定,更多的则需要企业运营方面的较量,这同样也是另外一种“S型发展曲线”。
而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也类似,软件创新更偏技术,而硬件或者设计方面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或者创意。
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到现在,苹果毫无疑问是表现最抢眼的公司,直到现在它也是市值最高也是最赚钱的手机公司,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OS系统的革命性,苹果也是享受到软件创新的福利,这也是苹果关注的焦点,“挤出效应”下,投放在硬件方面的关注似乎就没有那么高。三星也是如此,一度被冠以“硬件单调”的称号,因为它也更注重的是软件方面的努力。
这其实也给与广大国产手机厂商发挥的机会,无论是专注于拍照功能的极致、摄像头方面的创新还是快速充电等功能,甚至在颜色上动手,其实就是针对硬件性能或者外观设计的创新。但很多时候依然备受指责,国产手机如此,苹果三星亦是如此。这其实也是由于产业自身发展情况所决定的。
因为智能手机已经明显步入移动互联网第二个创新“缓慢期”了,手机厂商们的创新选择只会变得越来越少。所幸的是,创新缓慢期也给予国产手机厂商提供了弥补与苹果们差距的契机,这一“时间差”足以让后来者去追赶上先行者。华为麒麟芯片等技术方面的进步其实就让我们看到国产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软实力”方面的进步,小米、oppo、vivo等其它企业在硬件方面的技术创新,也让我们看到国产手机厂商有了由硬件厂商向技术公司转型的趋向,为下一个“风口”的争夺做好万全准备。
无论下一个通讯科技行业的游戏变革者是什么,一旦它到来,它很可能会与智能手机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立某种联系。而只有真正抓住下个风口的机遇,国产手机厂商才有机会成为手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5G网络战略意义显著:但物联网时代更强调“软硬兼备”
前面我们提到,在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由软件升级开始,硬件次之。但就目前我们所预料到的下一个通讯风口而言,更强调“软硬兼备”。
近两年关于5G的讨论总是不绝入耳,很多人会说5G手机会成为手机厂商接下来要面对的“风口”。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单从通讯网络的变更而言,从2G到3G时代再到4G,每次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4G网络在高速推行的时候,3G网络还是一样可以用。在基础设施层面上,自2008年4G出现之后,在这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运营商却依旧没有关闭3G、2G网络。而5G时代同理,虽然它代表更快的网速高高品质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4G就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只是从单一手机网络升级的角度来看,5G的价值似乎并没有移动互联网产生那般的影响力。
事实上,如果说4G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催生了更多业务和产业。那么5G更是与人工智能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通讯网络下一个风口的思考不能局限于5G网络,更多的还是要放在整个物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5G是产业的升级,而物联网则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美国《商业内幕》前身《硅谷内幕》合作创始人之一的Dan Frommer说过:“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认为智能手机是一种上网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将把手机看作是一种网络化的传感器。”
无处不在,无所不联的传感器,这其实就是关于物联网的一种形象比喻。每一件物体都有传感器,利用5G实现数据交互,这包括手环、眼镜、衣服、鞋子、腰带等可穿戴产品,也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器械,还包括自行车、汽车等出行工具,一切物体都可控、交流、定位,彼此协同工作。
而手机在物联网时代很可能充当着人们沟通其它设备的枢纽,这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会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5G核心要素包括支持5G容量和传输速率的高频段传输、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超密集网络布置、以SBA、CUPS和网络切片为核心的网络构架,以及基于D2D的中继技术、多天线技术和联合编码技术等。而如何生产出可以满足和适应这些条件的手机也是需要手机厂商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的。
除此之外,如果说技术方面的难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者开源来解决,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手机可以与其它设备实现传感器的沟通却需要外力的帮助。
“智能”的概念已经被炒得非常火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冰箱、音响、电视等产品都被冠之以“智能”这一标签。而手机厂商方面,国外苹果也衍生了诸多智能硬件产品,例如手表、手机、耳机、音箱等。三星手机方面,母公司三星电子本身涉足的领域就颇多。而国内手机厂商方面,华为也衍生出了路由器、手环等智能产品;小米更是打造出了一套智能产品矩阵。
生活场景过多,手机厂商们注定不可能全部涉足,尤其是发力空调、洗衣机、汽车等大中型物件注定是得不偿失的,风险较高也没有什么产业积累。因此,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覆盖用户刚需高频的生活小场景,无形中这将增添被用户选择的筹码,这也是国内外手机厂商不约而同推出更多智能硬件产品的关键所在。对于所有的手机厂商来说,物联网都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起点。而对于中国手机厂商来说,能否后发先至,与苹果等科技巨头分庭对抗,甚至从跟随者转为引领者,成为引领手机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则取决于物联网大幕拉开前所做的准备。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