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1日
评论数(0)从“拼低价、拼增值”到“拼股东、拼补贴”,互联网票务平台在经历几年的行业洗牌后,群雄争霸的格局注定被再次打破。作为国内电影票务行业的重磅事件,2017年9月,猫眼与微影合并的消息,绝对称得上影响行业的大事件。
彼时,随着新公司“猫眼微影”的正式成立,一个背靠光线传媒、腾讯等多个“行业大佬”的互联网电影票务“寡头”呼之欲出。
但时间仅仅过去了几个月,外界却惊奇地发现:在光线传媒2017年公布的财报中,原先被光线看好的猫眼竟然从上市公司重要的主营收入里“神秘的失踪了”,这一不正常现象近来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
疯狂“烧钱”猫眼 光线传媒财务压力陡增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对猫眼均颇具微词,认为其除了疯狂“烧钱”,进行“高额票补”的高成本运作模式,早已难以为继外。
猫眼通过长期粉饰业绩,意图掩盖其早已大幅亏损的事实,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随着光线传媒财报的公布,“神秘的猫眼”再度站在风口浪尖。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在线票务的互联网平台之一,猫眼电影近些年的发展堪称跌宕起伏。先是被美团甩卖给了光线传媒,随后意图与微影合并通过“高额票补”抢占市场份额。
虽然有互联网大佬腾讯和A股上市公司光线传媒的“持续加持”,但陷入疯狂“烧钱”猫眼,无疑让光线传媒背负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根据光线传媒2017年财报披露,公司核心财务指标皆出现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光线传媒核主营收入增速由2015年25.06%及2016年13.66%,下滑至2017年的仅有个位数6.48%,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亦从22.09%、84.27%下降至10.02%。如果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17年光线传媒的净利润增速甚至已经为-11.01%。
财报上作“文章” 猫眼经营经营状况神秘“消失”
外界分析光线传媒业绩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除了其公司传统电影增速下滑外,来自猫眼持续“烧钱”的“票补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主业。但颇具玩味的是,在光线传媒2017年财报里,并未显示猫眼营收的任何财务信息。
彼时,在光线传媒公布的猫眼与微影的股权合并公告里,亦显示出猫眼的10亿的主营收与7300万的净利润,虽然当时就被外界屡屡质疑其涉嫌“伪造财务数据”,但到了年报这部分营收“被神秘的消失了”。
更令外界感到诧异的是,通过年报观察,光线传媒悉数将天津猫眼微影的股权,以可出售金融资产的名义做了减持,并通过再增持股权的名义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以期给外界传递是“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讯息。
殊不知,光线传媒增持的猫眼的背后是满满的“套路”。目前,光线控股为猫眼大股东为47.01%,光线传媒为30.11%,且两家公司都是一个实际控制人。
此次交易只是为了将猫眼股份装在上市公司体系内,以实现“各取所需”。一方面,光线通过拉抬猫眼提高自身长期股权投资进而大幅增加公司的净资产比例。其次,造成光线“大幅加持”猫眼,以方便维护估值并为今后的“圈钱”寻找合适时机。
而从财务操作的角度来讲,首先,通过这一操作,光线成功避开了公布猫眼的财务数据,和进而引发的舆论监管压力,这等同于在财务的种种操作之前,树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其次,光线依然可坐享财务红利,在财报上将获得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只有财报“做得好,二级市场吸金就来得快”。
除此之外,光线传媒还有更为隐晦的目的。从财报中可观察,光线传媒期初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34.04亿,长期股权投资为16.85亿,到了期末,光线传媒的可售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分别为17.59亿与58.84亿,通过“一出一进”,二者相加公司非流动资产增加幅度近35%。
业绩粉饰或难掩猫眼已亏损事实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光线看似力挺“猫眼”,但对于公司实际发展的窘境当然“心知肚明”。屡屡受到外界质疑的的大背景下,只有把水“搅浑”才是对公司最为有利的局面。
2017年9月5日,光线传媒公告曾显示,2016年,猫眼文化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营业利润-1.11亿元,净利润-1.09亿元。
但仅仅在几个月前的另一份公告显示,猫眼文化2016年营业收入为10.53亿元,净利润则是-5.11亿元。短短4个月时间,在营业收入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净利润却相差了4亿元之多。
此外,光线传媒亦被踢爆玩“AB表”的套路,将部分业绩表现不错的公司,归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另一部分一直亏损的,则放到关联公司下面,上市公司持很少的股份,借此来粉饰财报,让上市公司公开的业务数据好看一些。
诚然,互联网票务平台“拼股东、拼补贴”的野蛮生长终将归于理性,从表面上看,猫眼的问题属于价值导向和过于注重短期效益。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自身商业模式不成熟的结果,如果长此以往的话,猫眼与光线传媒必将失去各方的信任。而4月28日,作为《后来的我们》的出品方和发行方的猫眼利用退票规则为电影刷票房锁排片的行为已经引发了行业对其品牌的信任危机,甚至更有可能影响其上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