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仙

朴朴超市进军线下,生鲜电商掀起实体店争夺战

11月27日

评论数(0)

QQ图片20210323172532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天外飞仙

编辑/娜娜

2025年的中国零售市场,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连深耕前置仓多年的朴朴超市也传出重磅消息——计划在福州开设5000-6000平米的线下首店,选址直指原永辉超市场地。

线上零售企业的“线下下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零售行业从线上流量争夺转向线下场景深耕的标志性信号,一场围绕全渠道、供应链与消费体验的行业革命已然拉开序幕。

一、前置仓巨头的线下补位

朴朴超市的线下布局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升级。这家2016年成立于福州的生鲜电商,凭借前置仓模式在区域市场深耕九年,2024年实现约300亿元营收,首次达成年度盈利,毛利率达22.5%,并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此时进军线下,既是对自身发展瓶颈的突破,也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

朴朴的线下首店选址颇具深意——福州远洋德呈乐提港的原永辉超市场地,面积达5000-6000平方米,定位明显区别于“快乐猴”的硬折扣模式,更偏向品质体验型,与盒马、鲜风生活等品牌直接对标。

这一选择背后,是朴朴基于自身优势的精准定位:在福建、广东等核心区域,朴朴已积累深厚的品牌认知和用户基础,泉州市场复购率高达65%,区域化运营能力为线下店提供了天然流量支撑;供应链层面,其80%的生鲜商品实现直采,本地农批采购占比45%,叶菜类可6小时内上架,将流通环节从7个压缩至3个,生鲜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效供应链能力为线下店的品质与性价比提供了保障。

从战略逻辑来看,朴朴线下布局的核心是构建“前置仓+线下店”的立体零售生态。线上前置仓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便捷性需求,而线下大店则承担三大功能:

一是场景体验升级,通过设置熟食区、轻食区、饮品区等,迎合年轻消费者将购物视为休闲娱乐的需求,此前上线的“朴朴厨房”频道已积累上百种餐饮商品,为线下店的餐饮业务奠定基础;

二是品牌形象塑造,作为首家线下标杆店,其装修设计、服务标准将成为朴朴品牌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三是流量互导与客单价提升,参考山姆会员店线下千元客单价远超线上200元的表现,朴朴线下店有望通过场景化陈列和体验式消费,带动高价值商品销售,优化整体盈利结构。

但转型之路可能并非坦途。对于习惯了标准化前置仓运营的朴朴而言,线下店面临全新挑战:其一,运营逻辑差异,线下店需应对选品、陈列、库存管理、门店服务等一系列新课题,租金、人工等固定成本占比远高于前置仓,对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二,跨区域扩张难题,如走出福建大本营后,朴朴的供应链优势将被削弱,跨区域物流成本较本地直采要高;其三,组织管理压力,同时运营前置仓、线下店和餐饮业务,对人才队伍和管理体系构成严峻考验。

二、“效率派”与“体验派”两种线下模式的路径差异

如果与美团的“快乐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美团“快乐猴”与朴朴线下店的布局,看似都是线上巨头的线下突围,实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背后是企业资源禀赋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从定位来看,“快乐猴”走的是“小而密”的社区渗透路线:800-1000平方米的门店规模、1500个左右的精简SKU,聚焦家庭刚需品类,以极致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目标客群是追求理性消费的家庭用户。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扩张速度快、运营成本低,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或与美团即时零售网络形成高效协同,未来可通过“30分钟配送”进一步强化便捷性优势(快乐猴目前暂无线上配送)。

而朴朴则选择“大而全”的品质体验路线:5000-6000平方米的大店规模、丰富的SKU组合,可融入餐饮、休闲等多元场景,瞄准对购物体验和商品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中高端客群。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场景升级提升品牌溢价和客单价,与自身区域化供应链优势形成互补。

选址策略上,两者都瞄准了传统商超的“旧址红利”,但逻辑略有不同:“快乐猴”选择社区临街底商或郊县区域,追求高密度覆盖,形成对社区用户的精准触达;朴朴则入驻大型商场,依托商圈流量,打造区域性商业地标,辐射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流量获取方式”的不同——“快乐猴”依托社区自然流量,朴朴则借助商圈聚合流量。

两种模式的对决,本质上是零售行业“效率派”与“体验派”的较量,但并非非此即彼。随着竞争加剧,两者可能出现互相借鉴的趋势:“快乐猴”可能逐步提升自有品牌占比和场景体验,朴朴则可能在核心区域布局小型社区店,形成“大店标杆+小店渗透”的组合。而无论哪种模式,最终的竞争焦点都将回归到供应链整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用户体验优化能力上。

三、线上线下融合的必然趋势

美团与朴朴的线下布局,并非孤立的企业行为,而是中国零售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从行业背景来看,线上流量见顶已成不争事实。近年来,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的线上业务增速持续放缓,获客成本不断攀升,而线下零售虽受电商冲击,但仍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高份额,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场景价值和流量优势。在此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零售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无论是电商巨头下凡线下,还是传统商超数字化转型,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全渠道能力。

消费需求的升级也为线下回归提供了土壤。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购物不再是单纯的交易行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体验感、社交属性和即时性。线下店通过场景营造、实物体验、即时互动等优势,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而线上渠道则提供便捷的购买路径和配送服务,两者结合形成的“即时零售”模式,正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从竞争格局来看,硬折扣赛道的崛起加剧了行业洗牌。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但渗透率仅8%,远低于德国的42%和日本的31%,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除了美团“快乐猴”,盒马超盒算NB已布局350多家门店,京东折扣超市以5000平方米大店模式深耕北方下沉市场,物美、中百等传统商超加速转型硬折扣店。在这场激烈竞争中,线上巨头凭借流量、技术、供应链优势线下掘金,传统企业则通过转型自保,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渠道叠加,而是供应链、数据、用户的深度协同。这种“店仓一体”“全渠道协同”的模式,正在重构零售行业的成本结构和运营逻辑,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壁垒。

写在最后

尽管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朴朴等企业的线下探索仍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也将决定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从行业终局来看,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零售的基本形态,“店仓一体+即时配送+区域深耕”将成为主流模式。

未来的零售企业,不再有纯粹的线上或线下之分,而是具备全渠道触达、全场景覆盖、全链路协同能力的综合服务商。随着零售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五年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最终可能形成3-5家巨头主导、区域品牌补充的竞争格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天外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