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零售大变局,关注云栖居士。
交流请微信:【yunqijushi】
今日访问:2123
总访问量:17381793
03月16日 10:29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云栖居士
编辑/娜娜
又是一年一度3·15。当舞台上那束耀眼的聚光灯骤然亮起,央视315晚会恰似一柄寒光四射、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精准无误地划开无良资本在狂欢表象下,那千疮百孔的消费脓疮。
今年“3·15”晚会聚焦“共铸诚信提振消费”主题,关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数字经济等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从令人作呕的舌尖毒虾仁,到贴身却暗藏危机的黑心卫生巾;从手机端悄然吸血的“沉默税”,到家庭日常维修里精心编排的“维修剧本杀”,桩桩件件,无不令人毛骨悚然、脊背发凉。
在技术沦为无情收割的利刃,监管又陷入尴尬盲区的当下,消费者宛如困兽,究竟该如何在无良资本精心布置的重重围猎中,觅得一线生机?
一、家电维修:精心布局的“诈骗大戏”
关键词:虚假维修·信任坍塌·平台合谋
当“啄木鸟家庭维修”员工身着的工服,摇身一变成为欺骗消费者的戏服,消费者原本温馨的家,瞬间沦为他们肆意收割的无情舞台。
剧本一:洗衣机“绝症误诊”
更换成本只有91元的洗衣机电机,维修师傅收了客户659元维修费,换下来的电机还卖了60元;一名客户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打开了洗衣机的水龙头,竟要收费100多元
剧本二:燃气灶“虚假病危”
崭新的燃气灶点火器被维修工轻易拆下,随后,师傅满脸痛心,向用户展示所谓的“损坏证据”,可实际上,不过是用户没有取下电池保护帽而已。在这看似正常的维修背后,消费者支付的250元维修费里,是成本仅20元的劣质配件,以及维修工毫无底线的良心标价。
行业沉疴:吸血式平台抽成
平台高达60%的抽成机制,宛如一只吸血恶魔,无情地榨干维修工的利润空间,也正是这一机制,将维修工硬生生逼成了“演技精湛”的“金牌演员”。消费者每支付一笔维修费,其中很大一部分,实则是在为这些行业乱象买单,是对人性底线沦丧所付出的绝望代价。
二、一次性内裤:污秽生产线上的“隐形危机”
关键词:细菌滋生地·医疗欺诈·品牌信誉扫地
在河南商丘的一些生产厂房里,令人震惊的场景正在上演。工人徒手分拣着那些与垃圾混在一起的所谓“纯棉”内裤,生产环境混乱不堪。沾满油污的工作台杂乱地堆满了内裤原料,工人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熟练地进行封装作业,而本该严格执行灭菌流程的设备,此时却沦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无用摆设。
为了掩盖涤纶面料散发的刺鼻气味,工人手持喷枪,肆意喷洒“枪水”。这种“枪水”含有苯类溶剂,是不折不扣的有毒物质,消费者穿着此类内裤,轻则引发皮肤炎症,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黏膜损伤,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浪莎的代工厂“健芝初医疗”竟然公然承认:“增加杀菌工序?那可意味着利润减少,我们可不干。”如此漠视消费者健康,只求利益最大化的言论,令人瞠目结舌。?内裤卫生对女性健康有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80%的妇科病反复发作与内裤有关?。或许,这些贴着“灭菌包装”实则暗藏危机的一次性内裤,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AI骚扰电话:赛博空间的“精准捕猎者”
关键词:数据非法交易·技术被滥用·隐私全面泄露
当AI技术学会模仿人类声线,原本令人厌烦的骚扰电话,瞬间进化成了全天候不停歇的恐怖“捕食机器”。智优擎科技研发的“智能外呼系统”,犹如一台精密的诈骗仪器,能够依据关键词,实时灵活调整话术,其日均拨打量轻松突破百万次,让消费者不堪其扰。
而虚拟运营商发放的17/16开头号码,成为了骚扰者追踪消费者的绝佳“隐身衣”,使得消费者在面对骚扰时,防不胜防。爬虫软件正肆无忌惮地在短视频评论区疯狂抓取用户手机号,消费者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日后遭受精准诈骗的关键线索。某数据公司后台显示,多达3800个用户标签,正在全方位、细致入微地勾勒消费者的数字人生,从育儿需求到过往疾病史,个人隐私被扒得一干二净,毫无秘密可言。
四、保水虾仁:海鲜市场的“化学骗局”
关键词:磷酸盐严重超标·冰衣欺诈·慢性健康威胁
消费者满心欢喜购买的虾仁,解冻后竟缩水70%?这绝非正常的物理现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化学欺诈闹剧。某企业为了让虾仁增重、保水,不惜违规添加高达千分之三十的磷酸盐,使得虾仁如同吸水海绵一般,吸满药水,保水率疯狂飙升至20%。长期食用此类虾仁,人体将面临钙流失、血管钙化等严重健康问题。
另外,消费者花费40元购买的虾仁,其中28元实则买的是冰块。这层看似合法的“冰衣”,却成为了奸商获取暴利的绝佳手段,每年靠着这一伎俩,赚取高达千万的不义之财。有业内人士坦言:“我们自己只吃现捞的海虾,那些冻品虾仁?那是专门‘供应’给外地人的。”如此直白的话语,揭示了行业内的潜规则与对消费者的欺骗。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虾仁时,一定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虾仁,如果能渗出浑浊的液体,那么基本可以判定,这就是经过药水浸泡的“化学虾仁”。
五、手机抽奖:20亿流水背后的“遗忘陷阱”
关键词:行为诱导·沉没成本圈套·心理操控
扫码抽奖,看似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幸运游戏,实则是数学家精心设计,利用概率原理打造的消费陷阱。商家宣称的“200元话费券”,拆开一看,竟是40张5元话费券,并且需充值4000元话费分15个月使用。而等消费者想起这些话费券时,往往早已过期15个月,白白浪费了这笔本以为的“福利”。
还有续费隐藏陷阱,在“首月19.9元”醒目标语的下方,隐藏着连续扣费365天的霸王条款,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持续扣费的黑洞,在不知不觉中损失大量金钱。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惊人的数据曝光,某平台单日流水竟能突破20亿,其中高达80%的金额,都来自于用户遗忘处理的“沉睡账户”,消费者的钱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悄然吸走。
六、翻新卫生巾:医疗废品的“伪装重生”
关键词:工业废料再利用·妇科健康杀手·暴利黑色产业链
在山东梁山的某仓库里,本该被焚烧处理的不合格卫生巾,正在经历一场令人咋舌的“奇幻变身”。工人戴着简单的手套,分拣着那些已经霉变、渗漏的卫生巾产品,随后喷上浓烈香精,重新进行塑封包装,全然不顾这些产品将直接接触女性私密部位,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260元/吨低价收购的废品卫生巾,经过简单处理后,转手就能以7800元/吨的高价卖出,利润率高达2900%,如此惊人的利润,驱使着不法商家铤而走险。
妇科医生郑重警告:使用这类翻新卫生巾,女性轻则会出现私处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TSS中毒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这些经过“伪装”的“品牌正品”卫生巾,最终流向了二三线城市的小超市货架,成为了女性健康的潜在威胁。
七、数据黑市:爬虫肆虐下的“透明人生”
关键词:三网信息泄露·实时监控窥探·精准剥削压榨
当“火眼云”系统悄然侵入消费者的手机,一场悄无声息的数据窃取行动便已展开。从微信步数到外卖收货地址,3800个详细标签,正在为每一位消费者编写着一份详尽的数字档案,个人生活细节被全方位暴露。某运营商内部人员为谋取私利,每月非法贩卖百万条实时数据,诈骗分子借此能够精准说出消费者昨天收到的快递单号,个人隐私如同在裸奔。
暗网交易记录显示,一套完整的中国公民“数字档案”,在境外标价200美元,欧洲的诈骗团伙已然成为这类非法数据的常客,数据安全形势岌岌可危。在网络时代,我们以为自己在畅快冲浪,殊不知,早已成为数据海洋里毫无防备、任人窥探的裸泳者。
八、乱象根源:资本、技术与人性的三重绞杀
那么,这些乱象的根源是什么?通过晚会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
一是资本贪婪本性。以维修平台为例,高达60%的抽成率,这种杀鸡取卵、逼良为娼的商业模式,是导致行业乱象丛生的重要经济根源。无良资本的过度贪婪,使得从业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底线,参与到欺诈消费者的行列中。
二是技术沦为凶器。AI外呼、数据爬虫等先进技术,本应造福社会,推动行业发展,却因监管缺失、利益诱惑,被不法分子利用,从服务大众的工具,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锐利凶器。
三是监管滞后困境。法律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黑产的进化步伐,在新的黑产模式出现后,往往会形成3-5年的治理真空期,这期间,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黑产得以肆意横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笔者认为,破局之策就是从“任人宰割”到“主动反击”:
一是强化证据留存意识。比如消费者在接受维修服务时,要全程录音;购物时务必保留好吊牌等凭证,让每一笔消费都留下可供日后维权的有力“反杀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借助技术手段防护。及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定期对手机进行全面筛查,仔细排查隐蔽扣费项,利用技术工具,为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三是鼓励集体维权行动。当遭遇消费欺诈时,消费者绝不能选择沉默,每一次拨打12315进行投诉,都是对黑产链条的一次精准打击。只有大家团结起来,积极维权,才能形成强大合力,遏制黑产嚣张气焰。
四是加大监管和犯罪打击惩戒力度,维护公平正义。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加快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五是提高商品力,重视商品质检,只卖品质好货。这一点对于广大零售商、商品流通渠道而言意义和责任尤其重大。
写在最后
3.15晚会绝非一场年度性的“社会悲剧“表演,它是消费者365天日常生存战争的真实缩影。在这场无良资本与技术狼狈为奸、合谋围猎消费者的残酷博弈中,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愤怒与抱怨,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知。每一次扫码前的片刻迟疑、每一次付款前的谨慎追问、每一次受骗后的坚决抗争,都如同点点星光,汇聚起来,将重塑这个时代应有的商业伦理与诚信秩序。
诚如晚会总导演所言:“曝光黑幕,并非为了制造社会恐慌,而是为了唤醒每一位消费者沉睡已久的尊严。在消费主义的汹涌洪流中,每个人都理应被尊重,而不是被当作待宰羔羊,肆意算计、无情剥削。”